研究生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开展“何谓中国?谁之梦想”主题学术沙龙

作者:姜国敏摄影: 视频: 来源:党委研工部发布时间:2013-05-15

5月10日晚,研究生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邀请社科部副教授陈华杰老师作为嘉宾,举办了新一期学术沙龙《何谓中国•谁之梦想》。自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定义“中国梦”以来,这一政治话语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来并激发了各种热议和解读,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试图以一贯的理论热情,通过社团学术沙龙形式,对此话题展开探索。

陈华杰老师立足自己近期对10名教师与10名学生对“中国梦”看法的随机调研开场,坦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梦”概念并不能如80年代“振兴中华从我做起”的口号,一经提出便使得受众“自发”地提振信心。现在,我们需要探索“中国梦”蕴含着什么‘新东西’”。

陈华杰老师阐发说,中国每个人都有着基本的期许,都在“不自觉”地做着中国梦,各个群体、阶层都从各自关心的侧面切入,做着各自的中国梦。“民族振兴”是作为“中国梦”概念的主题和核心,但还非理论的全部,需要让大多数人感到与其的关联,明确国家、民族、个人在其中都能得到什么。陈老师同时将“中国梦”概念与著名的“美国梦”提法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和借鉴来凸显“中国梦”的内涵。分析了“美国梦”的形成、正式提出及演变过程中的变化和反复,其“平等”、“自由”、“民主”、“法制”、“创新”等理念都是中国可以拿过来用的,但“中国梦”中却有一个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词汇“共富”。此外,陈华杰老师还就“美国梦”与“中国梦”的基础,包括信仰、人之本性、历史发展方向、国家和制度的横向比较等维度进行了辨析。

同学们纷纷就“中国梦”话题的意义与反响与陈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例如国外舆论对于“中国梦”中所谓“民族主义”的疑虑、“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以往理论成果的关系及其自身创新点、“中国梦”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陈老师在回应中进一步提出了个人就马克思主义本源要义的理解,并援引马相伯老校长临终前关于唤醒中国人的提法,特别地强调了同学们需要用未加曲解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信仰。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中国足彩在线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