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正在经历巨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包括中国和印度等国家正在经历超大规模城市化过程,改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改变社会生活方式,对能源需求、资源环境、生态系统和国民总福利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来说,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是其中尤其重要的内容。
可持续城市近来已经引起了相当丰富的讨论,众多学者和城市管理实际部门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描述了一种理想的城市图景。可持续的城市化从城市化的动态过程的角度来理解可持续性的实现。
可持续城市化的第一层含义,是把城市系统和乡村系统可持续性目标实现为导向的城市化过程,是将建设可持续城市过程化,以及将同时实现可持续农村和农业的目标过程化。
这种过程化的另外含义在于,城市化过程本身增加了城乡系统的脆弱性、高风险性和不可持续。简单地看,城市化过程本身就引发了城市的不可持续性,人口集聚带来城市承载力问题更加突显,包括交通、环境、住房等城市病问题更加突出,城市化本身带来不同利益冲突的加剧,强化了治理的压力。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发展来说,农村优秀人力资本的流失使农村容易陷入贫困,城市化过程中的农地和林业用地的被占用,以及将城市废弃物转移到农村,都使农村变得更加不可持续。同时,宏观人口社会经济变动和城市化结合在一起,可能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化的不可持续性,例如老龄化、城市部门的长期低低生育率,都增强了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可持续风险。可持续的城市化是努力在城市化过程中应对城市化所带来的脆弱性、高风险性和不可持续性的挑战。
可持续的城市化的第三种含义,在于我们的城市化过程可能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化,一种是不可持续的城市化,另一种是可持续的城市化。
以中国为例,迄今为止的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财富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普遍存在的不可持续的弊端。例如依靠大量低成本劳动力的劳动密集性产业,大量劳动者就业属于非正规就业部门就业,或者在正规就业部门的不平等对待,构成了非正规就业的城市化;与非正规就业城市化相联系的是非定居性移民的城市化,流动人口构成了城镇化过程中的主体,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和相关的社会福利体系,他们相当大程度上被区别性地对待,不能成为城市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虚假的城市化或者浅的城市化;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往造成农民的利益损害。因此这样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容易扩大了贫富分化和社会冲突,带来社会冲突和群体性性事件加剧,成为一种社会分化和社会冲突的城市化。
迄今为止的城镇化发展依赖土地利用和资源环境的耗费性使用,出现了大量土地的闲置浪费和空城的现象,降低了资源使用效率,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遭到很大破坏,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严重性突出地增强,成为资源环境破坏的城市化。同时,城市化成为地方财政的来源,因此地方政府有动力通过地方融资平台推动土地利用改变和城市化建设,但是土地产出效率下降带来巨大的金融债务风险,
我们越来越发现迄今为止的城镇化发展相当大程度上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城镇化模式,而迫切需要向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转型。当然,不可持续的城市化和可持续的城市化,与其说是两个类型,不如说是城市化发展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当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可持续的问题,其实是在城市化初期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美国、英国在18世纪的城市化过程都出现过显著的城市贫困问题、移民和社会分化,空气污染等问题,我国当前的不可持续的城市化,表现出城市化过程中的风险,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
因此区别于传统的城市化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表现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化,或者说是新型的城镇化。这种城市化改变了对原来的城市化的理解和状况,要求通过新的城市生活方式,新的城市能源体系,新的城市交通体系,新的城市空间体系,新的城乡土地利用等等来实现城市和乡村系统的可持续性,实现城市化进程整体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无论是努力实现城市系统和乡村系统的可持续性目标,应对城市化过程中不可持续性的挑战,以及从不可持续的城市化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城市化的模式。都意味着我们城市化的理解发展需要超越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样的简单结构变化,实现一个将可持续发展内嵌进入城市化进程的提升。
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的提升是城市化发展内生性的结果,城市化过程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更加持续性的实现,具有类似于库兹涅茨曲线的效应。例如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会推动原来劳动密集和低成本劳动力的模式转变为人力资本的模式,社会稳定的需求将从社会结构分化的模式转变为社会整合的模式,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承载力将推动从资源环境消耗性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城市化模式,经济比较优势的变化推动城市化动力从劳动密集的加工制造业模式转变为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经济产业模式,等等。
要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正是我们所提倡的新型城镇化的一项基本内容。实现一个可持续的城镇化,需要通过强化国家发展的创新机制,才能够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具体来说包括通过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提高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服务业部门的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城市化过程中生活方式的创新,实现可持续消费为导向的现代生活方式;以及通过治理的创新,来通过一系列的政府规定和政策机制来调整企业和社会居民的行为模式,通过利用社会的力量,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居民行为和企业发展都日益转变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上去,也就是通过城镇化过程中的可持续治理来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
大学是一个国家创新机制的核心。因此在此过程中,大学应当充当领导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的领导和核心地位。大学对于实现可持续城市化的作用需要重视四个方面的变革:
第一,大学通过更加多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综合知识的的人才培养, 避免专业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第二,大学通过提供多学科的知识,来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过程中多样性的问题和挑战,并将大学构造成为实现可持续城市化的智库机构和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第三,大学是实现可持续城市化的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大学和产业、社会和政府的协同关系,才能将大学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大学通过跨学科的可持续知识体系的生产,以及通过可持续知识的社会传播,推动整个城市化过程中的治理体系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第四,大学要成为全球可持续的城市化相关知识的交流中心,城市化和实现可持续城市化是全球性挑战和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需要全球知识界合作来应对当前世界城市化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例如能源问题,移民和社会融合问题,等等。
因此,实现可持续城市化,需要整个国家社会和企业主体的协同行动。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中心,以及作为知识传播、智库服务的推动器,应当成为实现可持续城市化的重要力量,推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更好地沿着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发展进步。
(作者单位:中国足彩在线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