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领域重大社会问题预测与治理协同创新平台发布 《老龄领域社会问题静态预测研究》成果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3-10-11

10月13日是中国人传统的敬老节——重阳节。为明确当前我国老龄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关键问题,有效应对老龄领域问题,“健康领域重大社会问题预测与治理协同创新平台”组织中国足彩在线大学、山东大学、潍坊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展了“我国老龄领域社会问题静态预测研究”。相关成果于近日正式对外公布。

人人都会老,进入老年期后都会面临养老、医疗、照护、社会参与、精神文化生活等问题。因此,老年人不仅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同时,老年人为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因此,统筹规划,妥善解决老龄领域问题,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让老年人共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既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由此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逐渐显现。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国情下,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老年人权益和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一、当前我国老龄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通过文献分析,归纳、整理出我国老龄领域面临的31类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

自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老龄化即呈现出超速、超重发展的态势,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贫困化、空巢化特征明显,老年人医疗、照护、精神需要增加。2012年,60岁以上老人1.94亿,占总人口的14.3%,80岁以上老人2200余万,失能、半失能老人3600万,空巢老人0.99亿,失独家庭超过100万,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约有2300万人,患病老年人数达到0.97亿。同时,老龄人口地域、城乡分布不均衡。2010年,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口比重为7.35%,城镇老年人口比重为6.30%,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我国老龄化呈由东向西梯次分布特征,最早进入老龄化的上海和最迟进入老龄化的宁夏时间差达33年。

2、未富先老明显

发达国家随着工业化发展,人均GDP在5000-10000美元时,自然进入老龄化社会,如美国1950年60岁以上人口占12.5%,人均GDP10645美元;日本1970年60岁以上人口占10.6%,人均GDP11579美元;2000年世界60岁以上人口占10.0%,人均GDP达到7446美元;而200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10.1%,人均GDP仅为3976美元。

3、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尊老、敬老、养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但是,在人口政策等综合作用下,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家庭规模不断缩小,我国家庭平均人口数由1982年的4.4人下降至2005年3.13人。家庭结构小型化,使原本可以提供家庭养老的子女一代不断减少。城市化背景下,迫于生活压力,年轻人照顾老人的时间、精力减少;人口流动加速,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留守、空巢老年人数量快速增加,老年人远离青壮年的日常生活圈,家庭养老功能名存实亡。改革开放以来的系列变革和教育缺失,冲击传统孝道文化,家庭伦理基础动摇,传统家庭责任观、义务观淡漠,大大削弱了家庭养老的功能。在家庭养老不断弱化的背景下,老年人不得不更多地依靠社会服务体系来养老。总之,家庭养老格局动摇、功能弱化,已无法独立支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要。

4、社会养老服务供给有限

(1)养老服务业规划不到位、规范缺失。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缺乏合理的中长期规划,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缺乏系统设计,导致养老服务建设在用地、人员配备等政策措施方面缺乏政策依据。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初建阶段,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服务质量规范不全、服务评估制度滞后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2012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4304个,拥有床位416.5万张,收养老年人293.6万人,仅占当年我国老年人口数的1.51%。

(3)养老服务机构人员数量不足,质量偏低。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1年发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在养老机构中,配备有医疗室的机构不足六成,而配备康复理疗室的机构不足两成;22.3%的养老机构既没有单独的医疗室,也没有专业医护人员;在医生的配备上,有超过五成的养老机构是空白;经过护理及相关专业系统训练的护理员不超过30%,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的不足1/3。

(4)养老服务机构设备设施缺乏。以老年床位为例,2011年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只有11.6张,养老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同时,不同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既存在有的机构“一床难求”,也存在“床位闲置”现象。

(5)养老服务机构投入不足。我国政府对老年人体育、教育、生活照料及其相应机构建设投入不足,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财政投入较少。与此同时,政府未对民办非盈利养老服务机构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造成民办非盈利养老服务机构出现资金短缺、人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而且民间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投资规模有限,社会资本投入不足。

(6)养老服务内容单一、质量不高。大部分养老机构的主要服务内容仍然是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提供简单医疗护理,业余生活较平淡,文化娱乐活动较少,能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服务产品和服务项目较少,仅能满足在住老人的基本需求,很少考虑在住老人的心理健康等问题。

5、医疗、养老保障筹资水平低,保障水平不平衡。

(1)我国养老、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较低。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2012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占城镇人口42.75%,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数占农村人口的7.07%,合计占大陆总人口数的25.83%;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占GDP的3.85%。截至2011年,我国基础养老金年平均收益率仅为1.8%,低于同期的通货膨胀率。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缺口较大,2003年达到474亿元,预计2075年将超过9万亿元。

(2)地区、城乡、单位间养老、医疗保障水平不均衡现象明显。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从30%到90%不等;2006年,城镇养老保险待遇支付水平超过1万元/年•人,而同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支付水平不足700元/年•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支付水平为481元/年•人,而农村合作医疗的待遇支付水平仅为57.28元/年•人。2010年,我国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的养老金平均替代率分别为45.1、61.9、56.1,差距明显。

6、养老服务供需失衡与错位严重,适老环境建设滞后

有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市场需求大约为6000亿元,而当前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总价值却不足1000亿元,老龄市场供需之间差距巨大。截止2012年底,我国每千名人口拥有的床位数为21.5张,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0-70张的平均水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20-30张的水平相比也处于下游。2010年城乡老年人口调查数据显示,79.2%的老年人居住在楼房中,但是其中94.9%没有安装电梯,而这类房屋中居住的老年人比例较高。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希望安装电梯的达89.3%,但“适老改造”难度大,如何建立适老环境已经成为棘手问题。

7、老无所医、老无所养问题严重

有研究显示,超过四成的城市老年人和近六成的农村老年人担忧无钱看病。全国卫生调查显示,1993-2008年60岁以上老人两周就诊率由31.3%下降到28.3%。“十二五”期间,60岁以上老人年均增长700多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年均增长约140万,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年均增长100万,而“十二五”的前两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拥有床位仅增加63万张。

8、老龄政策系统性差,管理机构分工协作不到位

老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配套,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进程;老龄政策的立法层次偏低,效力低下;法律中对政府责任、贫困老人救助、家庭养老等规定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老龄政策局限于老龄人口,功能比较单一;中国老龄政策的地域差异明显,“碎片化”严重;有利于家庭养老的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缺失,缺乏规范的民办养老机构税收优惠政策等。

由于缺乏合理的顶层设计,老龄工作管理机构重复过多、职责划分不清;老龄工作委员会机构设置欠规范,协调功能发挥不到位;养老资源分散于各个不同的部门,部门间缺乏有效配合,无法真正形成合力。

9、老龄化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认识不到位

老龄研究的学科视角相对较为单一,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相对薄弱,既未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又不能很好地考虑我国的地区间差异,导致研究成果对各地区的指导意义相对而言较弱。这就导致,人们对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认识不一致,可能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认识不到位。

二、主要观点及建议

1、问题繁多且相互关联

在人口政策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老年人医疗、照料、精神等需求日益增大;但是,家庭结构、观念的变化,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年人对社会养老的需求增大。然而,由于认识不到位、缺乏顶层设计、规划不到位、行业标准与规范缺失、投入不足等,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设备设施缺乏、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由此带来的是,养老服务内容单一、质量较低,养老服务与养老保障建设不均衡,社会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供需矛盾、错位严重。其后果就是老无所养、老无所医问题更加严重,并直接影响到家庭、社会和谐和政府公信力。

2、应对老龄问题,防患于未然是关键

我国老龄工作缺乏长远规划,总是等到问题恶化到难以承受的程度时才采取措施。这种应急的管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化解老龄领域的问题,反而可能次生或衍生出更多的新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以养老床位为例,1995到2011年,我国养老床位由97.6万增加到396.4万,翻了四倍。但是2003年之前,年均增长幅度较低,还不到4%;直到2003年后,老龄化加快带来的供需矛盾已经凸现出来,才被动行动,床位增速明显加快,约达到15%。但由于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较快,即使按照6%左右的老年人需要机构养老,我国养老床位仍显不足,床位空缺340余万张。如果从90年代开始,就提早行动,即使按照10%的年均增长速度,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在的床位空缺也会降低到290万张不到,明显有所缓解。上海市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重的城市之一,但是由于缺乏前期基础,为了满足养老服务需求,上海市提出“十二五”期间新增养老床位2.5万张,大约相当于三四十个三甲医院的规模,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3、明确关键问题,是有效应对老龄问题的基础

重要且严重的问题,应该成为未来解决问题的潜在突破点。通过研究,当前老龄领域最关键的问题主要是三个:一是人口老龄化严重,二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三是医疗、养老保障水平低。但是,“养老服务机构人员数量不足,专业人员严重缺乏”、“老龄工作部门间职责分工不合理,协调机制不健全”、“政府对养老服务机构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等问题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专家的认可,但是尚未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这些问题势必在将来凸现出来,需要引起注意。

4、统筹规划应对老龄领域问题的思路

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但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因此,下一步就是要深入研究老龄领域关键问题的形成机制及问题的演变,分析推导解决问题的政策思路,设计出一系列政策方案,为治理方案的形成、实践、优化奠定基础。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中国足彩在线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