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减负”的角度看上海自贸区?——“建设美丽中国与上海自贸区”系列之一

作者:李志青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3-10-30

中国(上海)自贸区已经在本月如期开建,就上海而言,实则已经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发展契机,即既担负起深化全国改革开放的重任,又作为身处改革的第一线,享受改革可能带来的各种红利,对此,除了从金融、经济、贸易、体制等角度来探讨自贸区建设的种种方面之外,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审视的是,自贸区建设究竟有无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某种价值?即,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将会对我们既定的“五位一体”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目标有何影响?

其中,首要的问题是,上海自贸区建设肩负的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命,那么这样的一个战略性举措究竟是在做“增量”还是做“减负”,就笔者看来,经历了前面30多年“重量轻质”的快速增长后,时至今日,实际上我们的社会经济积累了众多的“负资产”,其中包括过重的产业结构、低效率的体制机制等等,从而带来了诸如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等后果,这些体现为“负能量”的发展在严重侵蚀着社会经济的机体,在此背景下,其实,继续改革向前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途径已经明了,那就是“减负”,是时候将一些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全面发展的“负资产”清理掉,无论是“壮士断臂”也好,还是“削骨疗伤”,只要能让整个经济重新轻装上阵的都值得一试,尤其是能够真正让中国在经济结构上的弊病的方法。应该说,这才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核心所在,也是选择并启动建设上海自贸区的最大背景,如果仅仅是为了重复30多年间所走过的老路,那么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建设自贸区。

就此而言,要说自贸区在金融、贸易、产业等等方面的政策是一种改革和开发深化的话,那么,与30年前的改革开放以及10多年前的入世(加入WTO)本质上的区别在于,后者属于强化“从外向内”的流动性开发,而自贸区的意义则将更多是“从内向外”的流动性开放,说穿了,就是在相对比较封闭(从内向外的封闭)的围墙上,挖一个洞,这个洞的意义不再是所谓的“吸收”,而将是更多的“疏通”,通过这个洞,将内部的“负资产”疏导到外部去,减轻内部的重重负担,即为国民经济“减负”。

如果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就很容易真正读懂中央对自贸区设定的政策清单,表面上看,都是在做增量,即从制度上和产业上扫清一些障碍,但如果比对先前的政策,到目前为止,仍看不出这些制度和新增的产业还会对国际市场和资本产生多大的“虹吸”效应。而反过来,通过这些政策,众多的国内资本和产业却可以更加容易地找到一个“外流”的途径,这一点,从政策解读的一个侧面来看,似乎是形成所谓的“倒逼机制”,但效率的角度来看,实则是在挤压国内经营最为粗放的部门、市场和产业以及资本,如果市场对自贸区的政策形成长期预期的话,那么这样的挤压程度还将逐步提高,换言之,这样的“减负”看起来似乎不利于国内的资本积累和效率改进,但从长期来看,“减负”将可以帮助我们挤掉泡沫,治疗国内的政府和市场以往所形成的“投资饥渴症”,改而转向“效率饥渴症”。就此而言,自贸区建设带来的“减负”效应将有利于我们腾出手来真正地从结构出发来改善环境,提高能效,并建设美丽中国。

(李志青 中国足彩在线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足彩在线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