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的贡献究竟有多大   ——“华沙观察”之四

作者:李志青摄影: 视频: 来源:《中国电力报》2013年12月3日发布时间:2013-12-04

华沙气候变化大会刚开始的时候,便已经注定本届大会无法绕开当下颇具争议的能源品种“煤炭”,因为就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城市里,世界煤炭联合会举办“国际煤炭与气候峰会”,尽管该峰会的主题被确定为“清洁煤炭技术、机会与创新”,但可以想见的是,这对于寄希望于通过能源转变来加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众多“煤炭抵制者”而言,会是怎样的一个强烈反差。毕竟,支持煤炭利用与应对全球变暖,其方向如同南辕北辙,又怎么可能齐头并进呢?结果是,在气候大会会场内,气候组织控诉煤炭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会场外,则有煤炭拥趸者抗议世界弃用煤炭,而在煤炭峰会会场内,煤炭国际组织高谈阔论煤炭的贡献,会场外,则是气候积极分子对煤炭的大加鞭挞。其中争论的关键在于,煤炭利用对于当前的世界而言,究竟带了怎样的一种“贡献”?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什么叫“贡献(Contribution)”。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学概念,经济学在分析经济增长成因时,往往会用到“贡献”一词,意思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什么因素发挥了作用(贡献),以及发挥了多少作用(贡献的大小)。按照这样的理解,经济学分析的结果认为诸如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性和制度性因素都对经济的成长做出了大小不等的“贡献”,其中,无疑也包含能源、自然资源这一缺一不可的资源类要素,就此而言,毫无疑问的是,作为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品种之一(占总能源消费的3成左右),煤炭显然是有其贡献可言的,至少我们接近1/3的经济活动是有赖于煤炭的。如果否认煤炭在经济性上的重大贡献,这显然也是不够理性和客观的。这是对于煤炭“贡献”的第一层理解。

其次,如果上述理解无误的话,那么,煤炭行业其实无须在国际场合进行自辩,地位和作用都摆在那里了,不容置疑。但行业大佬们却还是要大谈煤炭的“贡献”,实际上,这里的“贡献”已经不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作用、影响之意了,而是添加了很多感情上的因素,其潜台词是,不管如何,“煤炭也还是有过贡献的”,为何要如此感慨并低声下气呢?原因在于,有一股力量正在虎视眈眈地盯着煤炭及其行业,这股力量就是国际气候变化应对的积极推动者,他们反对煤炭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煤炭不光有其经济性的一面,而且还是一种“环境品”。所谓环境品”,意指作为一种高排放的能源品种,煤炭利用会大量消耗生态环境资源,进而产生较强的“环境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对于煤炭行业的关键影响在于,伴随着环境质量下降,尤其是全球变暖、雾霾围城等重大环境影响不断显现之后,煤炭反对者已经极为容易地站到了道德制高点上,而曾经并正在做出巨大贡献的煤炭只能是处于下风,不仅风光不再,而且还要做一些有限的辩护,譬如因为“煤炭也还是有贡献的”,包括煤炭可以进行清洁化利用,还包括煤炭的成本仍然很低,以及煤炭利用有助于脱贫等等,因此不能弃用,但显而易见的是,这里的“贡献”已经不是强者的自信,而是弱者的自恋了。这就是煤炭“贡献”的第二层意思。

如果煤炭的“贡献”仅有上述两层意思,那么,在煤炭“名义贡献”中扣除“环境影响”后,剩下的便是煤炭的“实际贡献”。这样的计算也并不复杂,但实则无法真正衡量煤炭的贡献程度,尤其是在全球能源市场高度一体化的背景下,无法充分估计煤炭的贡献程度。也就是说,如将煤炭纳入到全球能源市场中来看的话,经过扣除后的煤炭边际贡献的确下降了,这意味着煤炭的产出规模也必将缩减(边际收益下降会逐出资本),届时不论是否有新的能源品种和产量替补进来(这样的替补力量是既定的,不受煤炭退出的影响),都意味着全世界能源市场供给水平的绝对下滑(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并同步抬高能源价格,出清多余的能源需求,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与减少了的能源利用规模相比,煤炭在总能源消费中的相对贡献率又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事实上,经过这样反弹后的贡献程度才是煤炭作为一种能源的本质所在。这正是煤炭“贡献”的第三层意思。

总结上述三层意思,基本的论断很清楚,即煤炭的贡献既没有按其“经济品”测算的那么大,也不会像作为“环境品”来得那么小,总体上,其贡献程度介于两者之间。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