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军: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研究方向为光与无线网络融合和基于数字信号处理的相干光传输技术。
余建军教授的实验室里,办公桌边整齐堆放的大卷光缆不停传输着光信号,光学平台上的模数转换器、激光器等设备正安静地工作,一旁站着几位正在轻声讨论问题的同学。
“就是喜欢做实验”
余建军早年在湘潭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那时我就对‘光’感兴趣。”本科毕业后数年的工作中,他一直维持着对“光”的热情。
1993 年,余建军考取北京邮电大学光纤通信专业的研究生。“当时我们实验室由系主任负责,他经常不在,导致整个实验室里通常只有我一个学生。于是我一进实验室就成了‘老板’,自己做实验。”实验室条件不算好,而且是一个零基础的新领域。这样的环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别人做过很多遍的实验,我就不想再做了。我喜欢自己做实验,自己琢磨。”经过多年光通信领域的研究,当时最高速率的光传输系统研究平台在他的手中渐渐成形。
在北京邮电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余建军出了国,在一些世界顶级的研究室就职,如美国贝尔实验室, 朗讯科技公司和杰尔系统公司的技术部门等,成果颇丰。2010年回国。2011 年在中兴通讯兼任高速光通信技术首席科学家。
“我就是爱好,就是喜欢做实验。”余教授说到这两个“就是”,语气里透露出一股韧性和执着。光通信专业需要大量的实验,不只是停留于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就相当于实验物理。它还偏向于应用,因此是‘实验应用物理’。”在提到光通信的研究方法时,余教授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这个方面需要大量的实验作支撑,因此,它的精髓就在于‘创新’。”
“譬如我们要去虹桥机场,离登机只剩下半小时,怎么办?”余教授举例比喻研究过程中不时遇到的问题。“半小时坐地铁去的话,肯定来不及。那我们就会想到开车去。”问题并没有到此结束——“如果开车到半路堵车了呢?那么我们就需要想别的办法,比如半路上再换成坐地铁。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办法。”科研也是一样。在研究过程中不停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就使这个题目不断拓宽。
“瞄定方向”
余教授提到了科研中的“专一性”:“遇到问题怎么办?找解决方案,然后解决问题,深入挖掘。”但是“你不能这里挖一点那里挖一点,要执着于一点钻研。在学习时如果发现自己已经踏入了这个领域,那么就要去做!瞄定方向之后就是钻研。”
余教授初入光通信领域时,光纤的实际使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他通过不懈的研究,将频谱效率的传输速度从2008 年的2b/s/Hz 翻了一倍,达到4b/s/Hz,创造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后来,他又实现了光传输速度32Tbit/s 和64Tbit/s 的突破。
2011 年,余建军教授领导的中国足彩在线大学和中兴通讯联合团队首次在实验中实现了单信道为10Tbit/s 的光信号产生和传输。这个速度刷新了此前单信道传输最高速率为1Tb/s 光信号的世界记录,为单信道更高速率光传输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篇传输速度的神话从未停止续写。同年7月,余教授团队首次实现了24Tb/s 波分复用信号的传输。该信号不仅传速快,传输距离也长达2400 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深圳的距离,再次创造了超100G 信号传输的世界纪录。2012年1月初,余教授团队携同欧洲最大的光传输基础设施运营商德国电信,在德国成功完成传输速度400G/1T的密集型现场试验。
“给学生‘点石成金’”
“张俊文,我指导的博士学生,去年拿到了IEEE 的光电毕业奖学金。他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得到这个奖项的博士生。”提起这个得意门生,余教授不无自豪。
余教授身兼中兴公司高速光通信实验室主任职位。“学校毕竟资金有限。我建议带学生到企业去做实验。他们的投入比较多,实验条件相对较好。”
余教授说,好学生也需要好老师来培养。“我能给学生‘点石成金’。”他自认是一名“好教授”。“希望好学生到我这里来读博士!”余教授指着实验室里忙碌的同学们说:“他们都是我带的博士生。他们以后读到博士后,再做两年科研,都可以当教授。”“只要喜欢光通信领域,就欢迎到实验室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