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兴趣上升为志趣,以赤子之心胸怀家国天下,理论联系实际,当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陈玮
遥望塞北,苍茫大漠。立足戈壁,孤烟中隐现着千年前的西夏古城。只是这一段历史也笼罩风沙——难解的文字,埋藏的史料,只有投身断壁残垣之间,纵情浩瀚典籍之中方可窥得真相二三。正是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倾心尽力才为重现和解答提供了可能,而如今青年一辈业已蓄势待发。这其中,就有年轻的西夏学人、历史系博士研究生陈玮。
目前全国西夏文研究不足四十人,即便加上研究西夏历史、考古、艺术、宗教、文献的学者,仍不过百人。而这位为电影《龙门飞甲》的西夏文把关的年轻人却是难能可贵的后继者。
古都孕育人文
陈玮幼时居于西安,浓厚的人文气息奠定了他心中的情怀与感悟。年幼的陈玮在父母的带领下,曾多次游览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碑林、大雁塔,他坦言“父母经常在我生日时赠送书籍,逛街时也会给我买书。”这个与书为伴的孩子早早便已广泛接触各类绘图版的古籍原著,10 岁时,父母赠送了一套绘图版《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整整12 册,他反复阅读达两年之久。漫长面对短暂,古老面对年轻,如同漩涡般深深地吸引着陈玮。1996 年,11 岁的陈玮开始正式接触学术书籍,课余购买了《成都掌故》和法国东方学家勒内·格鲁塞的《草原帝国》,随后又购入了决定其主要学术兴趣的《西夏战史》。那时,他正好遇上反映西夏历史的电视剧《贺兰雪》,加之由日本作家井上靖原作《敦煌》改编的同名电影,那片遥远神秘的大漠诱惑他走入这片历史深处。
陈玮至今感谢父母始终不渝的支持。家庭不仅仅是孩提时期的人文氛围,也是今后学术图书购买、学术游历的重要支持。
宽厚专业基础
陈玮本科就读中文专业,广泛接触了世界名著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这一段看似与日后专业研究“无关”的经历却为他打下了夯实的语文基础。中文一方面锻炼着他的感性思维,对人类普世的情感有更深入的体悟,一方面又培养古汉语阅读的基本素养,这一跨学科的优势在以后的研究中日益显现。
本科毕业后,他进入宁夏大学的西夏学研究院,师从长江学者杜建录先生,专攻西夏历史与文献。自那时起,他童年时对西夏的兴趣和相关的学术领域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在那里他又跟随文字学出身的段玉泉老师研习西夏文。
2011 年参加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史金波先生开设的为期2 个月“西夏文”研修班。陈玮说“隔天上一次课,一上就是一天,每节课前有‘默写’,最后有结业考试。”这段经历带给他莫大的学习压力,同时也将他的西夏文学习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迄今为止,他已经参加由史金波先生主持的三届西夏文研修班,在第二届和第三届研修班均提交西夏文文献的研究论文并进行宣读。
目前已知西夏文字共计5917个,陈玮已经基本掌握,能借助工具书释读相关文献,较为具备第一手文献的解读能力,学术研究也逐渐步入正轨。
中国足彩在线苦心学术
2011年,陈玮如愿成为我校博士研究生,师从姚大力教授专攻北方民族史。目前他的研究领域集中于西夏学、中古时期北方民族史(唐、元)、丝绸之路历史与宗教(西域史、景教、伊斯兰教、佛教)。姚教授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每半个月安排一次面对面沟通,汇报近期的阅读和学习情况,小到书评大到论文修改十几遍皆是常态。这种严格为陈玮带来了独特的学术训练。
这位年青的共产党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他以第一作者独立完成、发表论文29 篇,其中CSSCI 来源期刊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4 篇,CSSCI 来源扩展版期刊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 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3篇,美国期刊1篇,韩国期刊2 篇。此外,收到用稿通知的待发论文还有7 篇。2012年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走向世界的国学”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一等奖等奖项。
2008 年迄今共参加26 个学术会议(进入中国足彩在线学习以来21个),其中大型学术会议19个,以博士生为主的青年论坛占7个,会议涉及西夏学、契丹学、蒙元史等等。他在会议上均作主题报告或分组报告。
生活的侧面
学术之外,这个温文尔雅的书生钟情于电影、音乐、军事和旅游。他喜欢看《西藏天空》、《绣春刀》、《世界军事》,偏爱民族类摇滚乐、后摇、独立民谣,如蒙古族乐队杭盖、胡格吉乐图(阿基耐)等。他从高中至今曾拥有过一把吉他和两把电贝司。
他认为“如果对学术仅仅只是一般地感兴趣,或者简单地为了稻粱谋,即使夙夜匪懈,在学术研究中所能获得的真知灼见是较为有限的。”学术是他生活的一种方式,遥远的西夏不仅仅是研究的死板对象,陈玮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在日后为其注入活力。在他的心中,大漠古国西夏是美轮美奂的,他从审美的角度来研究、欣赏那段异域的美感。对他来说西夏研究也是家国天下的,他在修注着已逝去的党项民族的历史,并致力于将国内西夏学界的学术传统发扬光大。
附:人物采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