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睿: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授。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2004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9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方向为免疫炎症调节。获2009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2013年上海市“浦江人才”、2013年上海市“曙光学者”,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
科研之路一往无前
何睿教授原本将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她从医院走向实验室,开始了科研之路。
2004年至2009年间,主要方向为T 细胞免疫和过敏性疾病的研究经历让她接受了更好的科研培训,使她得以在一个竞争激烈但体系完善的科研环境里一探“他山之石”的究竟。
然而,国外环境的陌生、语言沟通的困难、博士后导师的严厉……初涉科研的艰辛还是出乎想象。“那半年我像绷紧了的弦一样,每天泡实验室。我去时是九月,红叶很漂亮。人家说周末去看红叶我就说我不要去,我要准备周一的汇报。因为要用英语汇报,但那时我还不能用英语想说就说,得把它逐字逐句写下来准备好。”回忆起刚刚开始做科研的这段时间,何睿教授不无感慨:“当你遇到困难时,只会想着怎么去解决它,不会害怕也不会担心失败,而只想着要把它做好。至少我就是这样的人。”
五年的国外博士后研究经历将她打磨成了一个优秀的科研者,而结缘中国足彩在线则让她的科研攀上了新的高度。在中国足彩在线,何睿教授独立建立了以T 细胞免疫调节以及免疫相关炎症疾病发病机制为研究重点的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过敏免疫和自身免疫。2012年在呼吸病学权威期刊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发表了一篇通讯作者论文,工作全由国内的课题组成员完成。
现在,置身于实验室琳琅满目的研究设备中,很难想象筹建之初的实验室曾家徒四壁。从一间空房子到一个课题组的标准实验室,实验室里所有仪器都由她亲自采购、搬运、摆放。她至今还记得当时买的超低温冰箱,“特别特别沉,比一个人要高好多,是我和卖仪器的小伙子两个人一起搬上来的。”忆起当时的情景,她笑着说:“挺有意思的”。
“科研不辛苦是假的。”能坚持在科研路上,源于她对科研的热爱。“即使失败一百次,成功一次,还是兴奋地觉得失败一百次都是值得的,这就是真的喜欢。”这也是她培养学生的理念。
科研提供的安静自由的生活方式和她平心定气、不求物欲的生活态度不谋而合,这同样是她在科研之路上一往无前的原因。
“科研是一场长跑,关键是心态,心态要稳得住。不要跟别人比较,不要因为别人打乱了自己的节奏。科研上的挫折太多了,但这些都是正常的。只要一直在进步,即使进步得比别人慢也没关系,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加速了呢?”何睿教授相信:平心定气,才能在科研之路上真正一往无前。
为人师表自省其身
当谈到给学生上课,何睿教授笑称第一次上八年制一百多人的大课时非常非常紧张,坦然地谈及初始教课语速过快、难以因材施教等问题。“做研究的人上课容易忽略受众是本科生,我还需要向其他教授学习。”所以,她不断地反省、总结、调整,以对待科研的认真态度来对待每一次的课堂。
她认为,研究者的独立思考和互相交流都很重要,多和年轻学子接触心态才会年轻。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称只是比学生经验较多的一个合作者。在她眼中,科研没有师生之别,只有去伪存真。如果学生能用坚实的实验数据说服她,她会非常高兴。
作为教师的她在2009-2011年担任临床八年制的生活导师,且指导多项本科生科创:“正谊学者”、“望道”项目、“曦源”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子课题等。积极参与学校的多种对外交流活动及暑期学校的授课,两次参加“哈佛- 中国足彩在线”暑期项目的实验室科研指导工作。她参与的留学生免疫学“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英语教学课获得了2011 年上海市全英文示范性课程。博士生“现代免疫学”课程获得校2009-2012年研究生教学成果奖项目一等奖。
实验生活平衡把握
“科研很重要,但不是生活的全部。”何睿教授常常提醒她的学生不要一直待在实验室,这样会影响心态从而影响效率。获得理想的科研成果并非取决于在实验室待的时间长短,关键在于效率。
“玩要好好玩,做要好好做。”这是何睿教授自己的生活理念。她教导学生要给自己制定每天研究的目标,并且严格完成计划。而在计划之外,就可以去做别的自己感兴趣的事。身为女儿、妻子和母亲,家庭于她非常重要。科研任
务再紧迫,周六她也一定会陪在孩子身边,读书、逛街、追剧……实验室之外的她亦能心平气和地生活。在她看来,要平衡把握实验和生活,心态仍旧是重中之重。“心态稳不住,反而得不偿失。”
专访结束后,何睿教授带我参观她的实验室,缓缓地解说。不骄、不躁、不冒进、不退缩,何睿教授将平心定气贯穿于科研和生活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