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于1月17日15日,瑞士央行突然取消了2011年9月以来设置的欧元兑瑞郎1∶1.2的上限,几乎上演了金融市场的“珍珠港事件”。欧元对瑞士法郎的汇率瞬时突破限制,目前,欧元对瑞士法郎汇率已经下跌惊人的30%。瑞士股市当日收盘剧跌8.7%。市场惊叫“瑞郎怎么了?”“瑞士央行意欲何为?”对此,人们不妨追根溯源,从瑞士法郎当年设限开始,分析下瑞士央行此举的背景和可能的影响。
随着欧债危机的爆发,欧盟国家,尤其是欧元区经济陷入困境。作为中立国,没有加入欧元区的瑞士不仅经济相对健康,且因为币值稳健著称的瑞士法郎深得国际金融市场和投资买家的青睐,是理想的避险货币,符合保值目的。因之欧元对瑞士法郎的汇率从2009年的1∶1.5,不断下跌,至设限前一度跌破1∶1.1,这对于60%的出口去往欧盟国家的瑞士来说,不啻是场恶梦,于是瑞士央行作出了设限的决定。此举不仅阻止了瑞郎对欧元的持续升值势头,帮助了瑞士出口和经济,更重要的是支持了具有沉重下行压力的欧元和泥潭中的欧洲央行。但为了维持这一限定,面对踯躅不前的欧盟经济,瑞士央行被迫不断购入欧元,实际代价不轻。
促使瑞士央行“突袭”放开限制的主因,观察家普遍认为是下周四欧洲央行货币政策会议将毫无悬念地宣布新一轮的欧版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包括实施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即购买成员国国债等在内的宽松货币政策举措。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14日表示,欧洲央行已准备大规模购买国债。观察人士认为,这是欧洲央行首次发出明确的全面量化宽松信号。这一消息公布后,欧元对美元汇率迅速下挫,创9年半来新低。市场普遍认为,德拉吉的表态意味着欧洲央行很可能在定于1月22日举行的议息会议上宣布大规模购买国债的决议。这势必将进一步拉低欧元对主要货币汇率。而欧洲央行此举标志着将不顾德国等核心国家的反对,放弃坚持良久的不可救助条款,使自己成为“最后贷款人”,是其货币政策的重大突破。此举的背景是:由于后危机时代,欧盟核心和外围国家间围绕着“紧缩”和“刺激”政策之争反复拉锯,消费者和投资者对市场信心缺失,投资和消费不振,失业高企,复苏乏力,欧元区去年增长仅0.8%,经济陷入通缩状态,且有长期化的趋势,欧元区国家2014年通胀率更是5年来首次跌破0%,为-0.2%。加上近来负能量堆叠:乌克兰事件及其制裁带来的经济冲击、希腊大选后左翼可能上台执政带来的违约恐慌和欧元区的震荡、英国脱欧风波、本土恐怖袭击的阴影,经济和社会的结构性改革难有进展等,不一而足。从而令德拉吉不顾重债国可能的道德风险、核心国家的反对,一反欧央行维持币值稳定的主旨,祭出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利器,正式开闸放水。
考虑到欧元区这样一个内部经济实力参差不齐的非最优通货区,欧洲央行的此项措施肯定会带来内部的反复博弈和逆选择,真正的稳定需要假以时日,前途迷茫,难以预料。这对去年经济增长近乎欧元区一倍,且拥有令人趋之若鹜的避险货币瑞郎的瑞士来讲,几乎在做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抉择:要么是面对开闸放水后不知何处是岸的欧元区局势和持续的抛售欧元的重压而继续死扛,高价买入欧元,最终不敌持续泛滥的欧元而被贬值吞没。要么选择放开限制,允许瑞郎大幅升值,此举无疑会使瑞士出口遭受严重打击累及自身经济增长,也令其此前为维持上限而大量购入的欧元计价资产(占外汇储备的45%)大幅贬值,同时也诱发进一步的抢购瑞郎抛售欧元的风潮。显然,瑞士央行选择了后者是为轻,不惜抢先断腕求生。看其影响:一方面,对欧洲央行的政策用脚投了不信任票,加剧市场对其的不信任和恐慌。另一方面,也说明巨浪下的小舟的身不由己,令大家对各国央行的合作程度和瑞士央行的信誉产生了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