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冲: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史。教授《中国古代史》、《国史概要》等课程。
教授专业基础课程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保证课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照顾学生的兴趣,在这个空间中串起授与听的互动,此两者的平衡与联通并非易事,但好老师们都特别注重这一点。
历史系徐冲老师在这个前提下开拓了他特别的授课方式。在“国史概要”、“中国古代史”这样宏大的课程里,徐老师没有选择泛论的方式来介绍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是以广义“政治史”的演进为授课的基本脉络,围绕古代社会中的“政治关系”组织内容。在这个串联下,中国古代史变得线索清晰而又生动鲜活。学生们如此评价徐老师:初听不易,若饮淡茶,在长久的积累后却能感受到课程中关于中国古代社会与政治形态的独有魅力。
徐老师在第一堂课上,总会向刚刚踏入大学的学生们强调“独立”眼光的可贵。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世界中纷繁复杂的各种观念,不论我们秉持何种身份、何种立场,总应该学会用一点略带怀疑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传统历史学研究中强调的“毋信人言,人皆诳汝”(陈垣语)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胡适语),其实也是相反相成的人生态度。虽然他教授的课程是中国古代史,但常强调自己并非一味“推销”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希望引导学生以“世界的”与“公民的”两种视角,通过中国文明来进一步认识人类自身。
提及史学,总离不开历史与训练这两个层面。就技术层面而言,徐老师表示自己对学生并没有具体的要求,但他希望能够通过授课,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从海量资源中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独立的判断与分析能力,严谨有逻辑的表达能力。这种训练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认真的态度。因为徐老师认为,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认真都是基本的素养。
徐老师认为自己的授课语言并不算太生动,课程广受欢迎或许是因为学生本身素质较高,很多人对纯粹的知识话题也有浓厚兴趣,且师生间有丰富的互动。课余有多种方式的联络往复,课上直接表现为精彩激烈的讨论。徐老师认为学生不仅是课程内容的信息接收者,也是独立的思考者与表达者,应该在面临不同观念的挑战时保持自己思维的活跃,明晰自己的立场,从而完成整个分析与判断的过程。所以在“中国古代史”课程中除了正常教学,还有学生独立讲演与展示的讨论课安排。
生为“80”后的徐老师和“90”后的学生们之间的话题海阔天空,他给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建议其实适用于所有学生:虽然“学生”这一身份本身是学校按照学科分类所产生的制度性现实,不一定所有历史系的学生都热爱这门学科或者将来走上专业研究者的道路,但历史学本身作为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一门学科,自有其魅力和价值所在。而历史学所要求的操作规范,即通过专业训练完成收集、判断与表达的完整过程,是未来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基本素养。今天的世界本身充斥种种复杂变化与矛盾,面对这样的现实,历史学所带来的多元理解力或许也是一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