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学术传承,人们通常用“薪火相传”一词来概括,强调的是老一辈学者的学术之“火”点燃年轻一代学者之“薪”的过程,这其中教育无疑是最重要一环。有学者表示,虽然目前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已经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但教授、博导为本科生上课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在学者看来,当前社会和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日渐凸出,很多人对学术渐失敬畏之心,他们担心,老一辈传下来的优良学术传统甚至有断裂的危险。当下,学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怎样的反思?应该如何找回日渐失落的学术传承传统?近日,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透过他们的思考,探寻让学术薪火相传、弦歌不辍的路径。
学术传承重在言传身教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学术传承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在谈及学术传承这一话题时,受访学者表示,点滴成绩的取得,与老师的言传身教分不开。
已过古稀之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成轩十分强调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回忆受教过程,他说,容肇祖、王明、钟肇鹏等学者术业有专攻,各擅所长,常常一对一辅导,倾心尽力,耳提面命,答疑解惑。更为重要的是,诸学者强调做学问要实事求是,凭材料说话,研究结论要言之有据,不能跟风,故意标新立异。
学术的传承不仅仅是知识和学问的传递,更是学术品格的传承。“今天当我回忆起丁先生的时候,我着实得意保存了一份如此珍贵的资料。”在《回忆丁声树先生》一文中,年逾八旬的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钱曾怡饱含真情地记录了与著名语言学家丁声树交往的点滴:在那份实在是幼稚倒也说得上认真的作业上,丁先生用红、黑两种铅笔为我修改的地方不少于30处。修改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专业方面,二是语言修养方面,包括作文的逻辑性、文字的简练乃至错别字和某一个具体音标的书写形式等。
丁声树严谨做学问的学术品格深刻影响了钱曾怡,她不仅自己踏踏实实做学问,也让她的学生受益匪浅。钱曾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实地调研是方言学研究者的生命。学术传承是言传,更是身教,为锻炼学生的实际调查能力,钱曾怡曾带领曹志耘、罗福腾在外调查150余天。在很多方言学研究者看来,如此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在今天已不多见。而今,曹志耘、罗福腾都已成为学界有影响力的学者。
“她很少说教,只是用一言一行教我们如何做人、做老师、做学问。”钱曾怡的博士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邢向东告诉记者,钱曾怡给学生改稿时,向来一丝不苟、倾其全力,在她看过的稿子上面,有思路的整理、观点的修正、材料的补充、文字的修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示不同的内容,甚至设计各种表格,密密麻麻而又清清楚楚。“钱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从来没有泛泛之谈,每一点都能切中要害,使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学术传承面临功利性挑战
有学者指出,教育的功利化让如今的学术研究变得越来越浮躁。学术传承面临危机成为很多学者的共识,教育功利化的出现无疑是影响当代学术传承的重要因素。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露璐坦言,伴随着功利性的凸显,近年来,学界甚至出现了一些完全基于功利性目标而申报课题、获得立项后由学生完成的现象。在她看来,这一做法不仅无法使青年学者和学生通过参与课题获得研究能力的提升,更会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他们对学术研究的基本敬畏,可谓是学术传承中的“负能量”。
对于当下学术传承面临的问题,何成轩给出了较为直接的评价:无论本科生或研究生教育,弊病不少。其中之一就是教学质量下降,有的导师一个人带数个甚至十余个研究生,对研究生的姓名有时都记不全,遑论悉心指导。而有的学生论文,连文从字顺都做不到,创新和价值更是无从谈起。
与之相对应,老一辈学者的坚持则显得难能可贵。在钱曾怡学生的记忆里,除4小时现代汉语课程外,她还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到学生宿舍一对一辅导。“现在这种情况很难见到,在现在的量化考核之下,谁给你工作量?”
究其原因,邢向东分析说,首先,全社会和整个教育的功利性日益凸出,学术评价机制和导向趋向功利化、世俗化,极大地强化了教师的功利性;其次,当前很多高校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的自我期许日益降低,学习功利性很强,不利于培养学术精神。在王露璐看来,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有目前高校考核机制不完善的因素,但更多还是学术道德的缺失。
学术传承要回归学术本身
在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段吉方看来,在教育功利性日渐凸显的今天,学术的传承首先要强调回归学术本身,回归学术本身就是尽量让学术远离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其次要认真思考如何培育教育与学术的传承问题。段吉方坦言,这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
学术传承离不开优良的学术风气。在邢向东看来,教师不能仅抱怨评价机制太功利,同时应该反思和自省,每个人都是大学人文环境、学术环境中的一分子,良好学术风气的营造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学术传承还应当加强“师生感情”的培养,尤其是文科,教师应当加强使命感、责任感,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传递优良的学术传统,真正地关心学生的学业,培养学术精神,师生良性互动,培养良好的“门风”,找回学术传承的传统。
“应重塑为人师表的学术尊严,教师要充分理解并始终践行‘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王露璐认为,并不存在一个模式化的理想学术导师,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不同的学术引导,导师应激发不同类型学生的学术潜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享受学术成长的快乐。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