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直径5米、高5米、重110吨的中微子探测器被成功安装在巨型水池中,水池则已逐步灌满超纯水
11月9日11时,2016年科学突破奖获奖名单在位于加州硅谷的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揭晓。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王贻芳、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教授陆锦标以及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团队获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和以中国科学家为主的实验团队首次获得该奖项。
因中微子振荡的基础性发现和研究揭示了可能远远超越标准模型的新前沿,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授予研究中微子振荡的7名领导者和他们领导的5个研究团队。它们分别是王贻芳、陆锦标领导的中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团队,Atsuto Suzuki领导的日本KamLAND实验团队,Koichiro Nishikawa领导的日本K2K/T2K实验团队,Arthur B. McDonald领导的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以及Takaaki Kajita、Yoichiro Suzuki领导的日本超级神冈实验团队。
据了解,2012年,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并首次精确测量了其振荡幅度,从而开启了未来中微子发展的大门。
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质量极其微小的基本粒子,共有3种类型。在目前已知的构成物质世界的12种基本粒子中,中微子占了四分之一,因此其在微观的粒子物理和宏观的宇宙起源及演化中同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微子有一个特殊的性质,即它可以在飞行中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通常称为中微子振荡。原则上,3种中微子之间相互振荡,应该有3种模式。其中,两种模式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即有迹象,被称作“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和“大气中微子反常”,但第3种振荡一直未被发现,甚至有理论预言其根本不存在,即其振荡几率为零。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科研人员在2003年提出设想,利用我国大亚湾核反应堆群产生的大量中微子寻找中微子的第3种振荡,并在2012年首次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
针对这一研究成果,王贻芳曾表示,大亚湾实验发现了反应堆发出的反电子中微子消失现象。同时,发现的新的中微子振荡,其振幅比预期要大得多。这将使科学家得以很好地准备下一代物理实验,解决“中微子质量顺序”“中微子振荡中是否有宇称和电荷反演破坏”等另两大科学问题。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中微子振荡的发现者。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曹俊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另一种振荡模式,确定了中微子振荡的一个新参数。
“目前,我们还在积累更多数据,将这一参数测得更准。”曹俊表示,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还在运行,并将持续取数至2020年左右,而正在建设的江门中微子实验也是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延续。
据了解,基础物理学奖由俄罗斯商人尤里·米尔纳于2012年7月设立。与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不同,基础物理学奖并不特别要求对理论进行实验求证,更注重奖励那些对物理学进步有推动作用的发现和预言。基础物理学奖总奖金额为300万美元,将由5个获奖团队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