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纯:默克尔第九次访华背后的中德关系

作者:丁纯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6-06-22

德国总理默克尔12日至14日访问中国,这是她作为总理第九次访华,带来了“半个内阁”和一个高级经济代表团。中德关系目前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但不久前德国工人罢工要求限制进口中国钢铁产品,德国民众对中国企业并购的担忧依然历历在目。中德合作有哪些隐忧?默克尔的到访能否有助于解决分歧?本版特请中国足彩在线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丁纯作详细解读。

两国关系历史最好 隐忧需要妥善求解

问:在中德双边关系最好时期,当前还存在哪些隐忧?

答:毫无疑问,中德关系目前处在历史最好时期。近几年,两国建立起了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经贸、文教、航天科技、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都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但中德关系也存在隐忧,值得双方关注和妥善求解。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消费疲软,消费和投资预期黯淡的大背景下,德国经济也深受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全球性产能过剩以及欧债危机后欧盟地区通缩加剧、邻国普遍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在此语境下:

其一,相关产业如钢铁行业等产能过剩问题凸现。和美国和其他欧盟国家一样,不少德国政经界人士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解释为是中国为保持经济增速,加大将过剩产能外销的缘由。诸如“中国通过补贴钢铁出口缓解国内产能过剩问题”的鼓噪甚嚣尘上,主张对华“双反”调查和制裁。这也为5月12日欧洲议会不顾中国入世协议第15条规定中国在2016年底将获得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以压倒性多数否决了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提议提供了具体案例注脚。这意味着欧盟仍可对进口自中国的产品开展反倾销措施。这背后所展示的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有所抬头,阻扰中国照章取得“市场经济地位”的企图昭然若揭。

其二,近年来,随着中国以制造业为核心的技术升级、产业转型、财富积累的加速,经济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这让同为出口导向、制造业大国的中德的经贸关系“既合作又竞争的竞合”特征日益显著,双方关系向“伙伴和竞争对手转变”。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兼并步伐的加快,尤其是技术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短期内急速上升,在德国引起焦虑和恐惧。德方频频阻挠中国企业在德国的并购活动,甚至指责中方利用网络间谍窃取德企技术机密和关键数据;德媒也在渲染中企造成德国就业机会流失。这也反映在德方在落实诸如《德国工业化4.0》和《中国制造2025》对接计划等实施中的犹豫迟缓上。同时,德方还对双边投资的不公平性感到不满,认为中企可以全资收购德企、而德企在中国许多行业只能通过合资模式投资是不公平的,要求中方降低对外企在华投资和运营设置的门槛。

其三,近期中德双边贸易额有所下滑,2015年贸易总额同比下降11.8%,中国由德第三大贸易伙伴退居第四,一定程度也引起担忧。

在对人权、民主、法制等问题的认识上,双方存在一定差异。中方历来主张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求同存异,但德方却间或对华施压和指责,一定程度破坏了双边政治互信,毒化了气氛。

另外,在国际问题方面,近期德国在诸如中国南海问题上的态度立场也令人关注。正如前驻德大师梅兆荣所说,德国越来越显示出跟着美国调子选边站的趋向,不得不令人感到诧异。

德国担忧可以理解 以往案例证其多余

问:中企大举收购德企、产能钢铁过剩似乎成为中德合作中的焦点问题。请问,两国在这些方面是否真的存在矛盾?

答:今年年初以来,中企海外并购步伐明显加快,而拥有大量先进技术专利、娴熟工艺、且成本相对低廉的德国中小企业成为寻求转型升级的中企眼中的香饽饽。据统计,仅今年第一季度中企对德企发出的并购要约总值超过了过去5年的总和。我们不妨看下今年中企并购德企的成绩单:1月,中国化工以10亿美元收购德国橡塑加工制造企业克劳斯玛菲;2月,北京控股花15亿美元收购德国垃圾能源化企业EEW;5月,福建投资基金收购德国半导体制造企业阿里克森。

面对中资企业汹涌的并购浪潮,德国政府、企业、媒体与民众担心技术转移后会中国制造业越来越强,对德国产业构成竞争,并将工作岗位转移出德国。这些担忧终于在中国美的试图收购纳入德国工业4.0范畴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公司时被全面激发。德国政府开始采取实际行动阻挠这类并购,甚至试图劝说欧洲企业发起竞争性并购。诚然,德国的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以往案例足以证明其略显多余。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后曾遭遇德国员工抗议,但4年后不但其德国就业岗位数量持平,并成功转型为海外销售中枢即是明证。

钢铁贸易上的争端成为近期中德经贸关系的焦点问题。其实,中国钢企对欧洲出口的份额近年明显下降。2015年全年,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钢铁和制品同比下降5.1%,今年前四个月更是同比大幅下跌10.4%;而就德国钢铁企业而言,其生产的钢铁制品层次明显高于中国出产的初级产品,几不不存在同质竞争。但由于巨大的产量与出口量,中国在全球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成为了替罪羊,被怀疑在国内需求放缓的背景下向国外低价倾销多余库存。一些欧盟官员担心,在美国对中国钢企采取强硬惩罚性关税措施之后,部分中国钢铁将转道向欧洲倾销,对欧洲钢铁产业形成更大的压力,因此拿此说事,以求自保。其实,钢铁产能过剩是当前全球低需求、低价格惹的祸。

默克尔到访中国老工业基地沈阳,本身就蕴含着德国政府关注中国去产能、以及对老工业基地升级、转型重视,并愿意通过传授、共享德国在原重工业聚集的鲁尔区为核心的北威州的治理经验,推进两国技术、创新合作的深意,这种务实、合作的态度值得赞许。

双方交流开诚布公 促进解决分歧争端

问:默克尔此次访华有哪些成果有助于这些隐忧和问题的解决?

答:此次德国总理默克尔第九次中国行可谓成果丰富。

首先,默克尔选择了直面问题和隐忧,通过同中方开诚布公地交流,在充分了解对方意见、态度和立场的基础上,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这种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本身就是默克尔此访展现的最大成果。尽管两国仍面临众多挑战,但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有效的对话机制将是两国关系平稳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其次,对于中德、中欧近来在贸易、投资和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上出现的争端,默克尔展现出了积极友好解决问题的态度。在中科院大学演讲时,默克尔表示没人有兴趣打贸易战。在与李克强总理会谈时,她又表示欧盟正积极就中国对市场经济地位要求开诚布公地对话寻找解决方案,而德国政府愿意充当对立双方的调解人。针对中企在德投资遇阻,两国联合公报承诺将为双向投资创造公平、透明、积极、开放的环境。这不仅令人想起2013年中欧就光伏产品发生贸易冲突时,默克尔积极充当调解人促成事件圆满解决的先例。相信这一次默克尔对中德、中欧经济争端的态度也将有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

第三,为解决德方对技术泄露和数据安全的担忧,中方承诺不从事或支持利用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窃取商业机密,并依照国际义务和本国法律保护相关合法权益。这有助于打消德国企业的担忧,不仅将促进德国企业在华投资,也能够展现中方对深化合作的诚意,消除德国国内对中德经济合作的反对声。

再则,对于落实共塑创新、加强“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对接,两国总理都表示要积极落实在“工业4.0”领域签署的协议,并提出具体的创新合作领域;支持德企参与“一带一路”和亚欧运输通道建设,支持中德企业在高铁领域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这些措施有利于深化细化双方在制造业的合作,让“工业4.0”尽早在中国落地结果。

默克尔的沈阳之行有助于德方深入了解中国当前面临的去产能和转型压力,增进互信,从而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合作。默克尔表示中国东北地区正在经历的转型问题与德国鲁尔区曾面临的问题相似,中方可以从德国经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德方也希望提供意见和行动上的帮助。这为双方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开展更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

另外,即使在中德贸易往来下滑、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两国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赢的意愿依旧强烈。中德签署了经贸、能源、第三方市场合作、创新、智能制造等10多个领域20多份合作文件;两国企业间签署150亿美元大单,规模为历届之最。双方还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等领域达成诸多共识与合作。

作为今明两年G20主办国,中德承诺加强在G20框架下的沟通合作。相信两国会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来协调彼此在国际问题和多边合作方面的立场,促进双方分歧和争端的解决。德国总理有关德国在南海问题上不持立场的表态也令中国感到满意。总之,正如习主席在会晤默克尔总理时所强调的:中德双方应把握合作主流,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关切,拉紧互信纽带、相向而行。

中德处理问题模式 值得欧盟各国效仿

问:中德合作能否在欧盟起到示范作用?

答:德国在欧盟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中欧合作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欧盟各国经济普遍萧条、通缩严重,而德国经济一枝独秀的背景下,德国在欧盟事务中发挥的领导作用越发显著和重要。德国加强对华全方位互助合作,特别是在传统经贸往来之外各领域全面广泛深入的合作,无疑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在默克尔此访中,中德把握合作主流、直面问题,通过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坦诚对话、共同探讨双边问题的解决方案,建设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欧盟各国树立了通过谈话解决双边关切和问题的合作共赢的范式。

中德关系中的存在的问题在中国与许多其他欧洲国家的关系中也普遍存在,中德处理问题的模式,体现了成熟的全方位双边合作关系,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分歧的弥合,值得其他欧洲国家效仿。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