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年轻大学排行榜”是《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推出的六大排行榜之一。从2012年开始,该榜单每年发布一次,对国际范围内成立时间少于50年的大学进行排名,主要考察年轻大学的教学、国际化、科研、引文和产业合作五项指标。
伴随着2016年排行榜的出炉,世界大学排名再次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热议。纵览整个排行榜,从数量上看,欧美和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表现较为“抢眼”,其中英国(25所)、澳大利亚(19所)、法国(15所)占据了榜单的前三甲;从质量上看,中国香港、韩国、瑞士的大学牢牢占据榜单的前列,部分甚至已经发展为世界顶尖大学。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大学整体呈现年轻化的特征。当下,学习世界一流年轻大学的发展经验,有助于优化我国大学的发展战略,提升大学发展水平。那么,世界年轻大学的发展特征是什么?它们战略发展的突破口是什么?我国的年轻大学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冲向世界一流大学?希望本文的解读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政府的强力支持
19世纪末,约翰·洛克菲勒和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埃利奥特在谈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条件时说,“需要6000万美元和200年的时间”。但是,在20世纪初叶,芝加哥大学在短短20年时间就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并且花费不到1亿美元。今天,创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可能需要几十亿美元。没有国家的财政和政策支持,新兴大学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发展。
以韩国来看,韩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较短,但成效明显,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政府的强力支持。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启动了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计划。1999年至2012年,该国推出了“面向21世纪的智力计划”(BK21),共投入1.3亿韩元,重点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2008年,该国又推出了“世界一流大学计划”(WCU),共投入8250亿韩元。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有效地促进了韩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到了2012年,韩国已经有7所大学荣登世界前400强,2所大学跻身世界100强,分别为年轻的浦项科技大学和韩国科学院大学。
韩国政府对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力支持促成了年轻大学的发展,这也成为年轻大学实现后发赶超的关键要素。从泰晤士报年轻大学排行榜来看,超过90%的大学是公立性质,这些年轻大学在获得政府的强力财政投入和优越政策支持下,能够拥有足够的资源吸引人才、改进教学和实验设备、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飞跃式的发展。
“小而精”的发展战略
康斯坦茨大学校长鲁迪格表示,“年轻大学难以在传统的大学组织模式中获益,它们必须是采取小而精的发展方式,这样才能更加灵活”。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在资金、校友、声誉等方面存在短板,难以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战略。因此,集中资源办出特色成为年轻大学的战略首选,这也使得它们在面对易变的社会环境时更加积极和灵活。
与传统世界名校相比,世界年轻大学校均学生规模少5000人,教师少500人,部分高校的学生规模仅为1000多人。除了在人数上较少外,年轻大学的机构设置也非常精简,往往集中在某几个学科领域,如浦项科技大学只设立了11个工程与自然科学领域的专业。通过严格控制规模,为开展精英教育和重点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高度自主选择性的招生保证生源质量。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增加教师和学生交互学习机会,通过各种教学评价保障教学质量。在科研上,密切联系社会需要和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发展重点学科。如英国邓迪大学抓住学校地理位置的优势,结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集中力量发展生物化学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邓迪大学的生物化学研究中心已经发展成为世界顶尖的生物化学研究中心,目前拥有来自60个国家的900多名科学家。在注重科学研究的同时,世界年轻大学也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社会效益。有的大学通过建立与企业的合作研究,或是成立校办企业,推动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加学校的经费来源,另一方面也可以错开与传统一流大学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竞争,扩展应用研究的优势。
塑造国际化的合作意识
对比泰晤士报2016年的榜单来看,年轻大学在国际化指标的平均得分57.6分,传统大学平均得分48.5分。国际化视野是年轻大学赢得排名优势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以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为例,在2000年时该校的海外教师和学生比例分别为37%和27%,到了2015年则分别上升到70%和50%,师生国际化程度发展迅速。再以韩国浦项科技大学为例,该校从2008年至今,聘请了10位诺贝尔奖或菲尔茨奖获得者,91%的教师来自海外或具有海外博士学位。
国际化发展战略一方面为学校带来了资金收入,如澳大利亚年轻大学的20%收入来自国际学生;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国际知名学者,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和项目合作,为提升学校的科研实习和引文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浦项科技大学通过引入国际人才实现了科研实力的巨大提升,从2010年到2014年,该校的师均科学引文索引(SCI)的论文数量和平均影响因子分别由5.25和2.95增长到6.49和3.99,大幅提高了该校的世界排名。
国际化水平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指标上,更需要年轻大学塑造国际化的合作意识。通过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大学影响力。2015年,泰晤士报年轻大学排行榜发布之际,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召开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年轻大学峰会上,一个新的大学联盟组织——欧洲年轻研究型大学联盟成立。该联盟由18所大学组成,重点关注成员间的科学研究、国际化、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合作。这些合作将进一步提高大学的国际化分数,提升国际化影响力,从内在看,将有助于进一步塑造追求国际视野的学校文化和组织战略。
世界年轻大学的发展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系统的稳定性和衔接性,也是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成效的重要标志。通过研究发现,越是那些处于高等教育“雁阵”领先地位的国家和地区,其年轻大学发展活力与冲击力就越强,也就越能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那么,中国在冲击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又该如何发展世界年轻大学呢?
首先,国家政策上应该惠及年轻大学。从我国现有的国家政策来看,过多地倾斜于传统知名大学,而新兴大学则获益较少,难以共享国家的“政策红利”。因为年轻,它们难以搭上“政策便车”。因此从国家层面而言,应该重视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大学,注重高等教育的梯队建设,适当地在政策上鼓励年轻大学的发展。
其次,从大学自身来看,要充分利用当前我国推进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机遇,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将“世界名校”的目标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中,从学校的规模和质量出发,提升办学质量;积极寻求发展特色,展开错位竞争,重点发展社会需求的学科领域;着眼长远,把学校的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战略性工作来谋划,追求外在指标的同时要积极提升学校的内在品质;有开放的心态和国际化的视野,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既要引进国际经验,也要进行自我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