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诊抢救室对年轻护理人员进行操作技能培训
在尼泊尔地震灾区为当地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援助
五月,正是鲜花盛开的好时节,“白衣天使”拥有一个共同的节日——“5.12”国际护士节。而对中国足彩在线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门急诊科护士长、门诊部副主任刘华晔而言,此时常常会在脑海里再现参与“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生命救援的难忘情景,这也是已经在护理岗位干了整整20年的刘华晔,无数次参与生命救援后拥有的“别样情愫”。
去年五月捧得上海卫生系统护理工作者最高荣誉奖“左英护理奖”的刘华晔,有着过硬的急诊护理技能、丰富的生命救援经验和流畅的英文交流能力,“我享受救死扶伤工作带给自己的欣慰感、成就感。”刘华晔如是说。
“天使之爱”一直根植于心底
作为中国红十字会冠名的唯一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中国足彩在线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生命救援足迹遍及国内外。在每一次组建救援队伍的名单中,总能见到“刘华晔”,而与刘华晔作伴一起奔赴灾区,也已经成为了每一批救援队员的“习惯”。这种“习惯”的背后,是刘华晔在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在困难面前的果敢无畏、在急救方面的高超本领,以及始终根植在她心底里的“天使之爱”。
曾经有媒体记者采访刘华晔时,问过她“在危险和困难面前,难道你就不害怕吗?”她是这样回答的:“救死扶伤是自己应尽的职责,这时候就是有主动冲出去的感觉,已经成为一种惯性,不会再去做其它任何思考。”
翻开刘华晔的“救援履历”,让人不禁惊叹这“小女子”一路前行的“大足迹”。当尼泊尔发生大地震时,刘华晔作为生命救援主力队员,第一时间来到了灾区,国际红十字会把她及其同伴分配到了萨兰达,这是救援队还没有进驻的一个灾区。“那里的房子原本就是泥砖搭建的,推推就倒了。地震发生后,几乎没有一间完好的屋子。”需要救援的地区在山里,车子通过盘山公路前行的时候,常有石头掉下来,砸在车顶,在有些不平整的路段,车子几乎倾斜45度。在萨兰达,刘华晔和同伴经常需要出去巡诊,用一些小桌子和小箱子搭成简易就诊台,插上红十字小旗,伤者就会源源不断地涌来。余震不断、没有水洗澡、天天吃着方便食品、晚上和掌心大的蜘蛛做伴,她都毫无怨言。当“埃博拉”疫情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持续蔓延,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要成立一支医疗救援队赴塞拉利昂时,她在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救援队,并参加了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组织的“埃博拉”相关知识培训,随时待命。当“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多次主动请缨前往重灾区救援,并终于作为中德红十字野战医院的第二批成员之一,在都江堰进行了为期3周的灾后救援工作。在中德红十字野战医院她主要负责管理门急诊区,参与该区的改建和扩建,制定相关流程和制度,规范病历保管和数据统计,使医院从初步建立顺利过渡到正常运转,面对每天1000多人次的门急诊量,她在闷热的帐篷里一呆就是8小时。当SARS流行时,她毅然推迟赴国外深造,积极落实发热门诊的创建,并身先士卒“冒险”进入发热门诊,沉着冷静地救治和护理SARS疑似患者。
此外,在国际汽联世界耐力锦标赛(WEC)中国站、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F1)、A1世界杯汽车大奖赛等一系列国际体育赛事“上海行”的赛场上,无不闪烁着刘华晔和她的同伴们实施医疗救护的敏捷身影。同时,她还是是一名出色的直升机医疗救援随机救护员。
全天候待命已成一种“习惯”
当然,刘华晔的“主战场”绝不仅仅在地震灾区现场和重大赛事赛场。在中国足彩在线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急诊部这个分秒必争的生命抢救“主战场”,刘华晔既是急诊护理“指挥员”,也是急诊护理“战斗员”。刘华晔坦言,“急诊护士的快速应急能力、敏捷工作思维、过硬操作技能,是所有医疗救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急诊部的实施,让刘华晔感受到了肩头的重担。其实,要在工作量繁重、患者病情复杂、护理工作快节奏的急诊部,推进这项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更好满足患者需求的服务举措,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为此,她在统一急诊护士们的思想认识后,边实践、边摸索,不断寻找急诊护理薄弱环节,持续完善急诊护理质量细节,逐步实施抢救室24小时无陪护护理、留观室24小时无缝隙护理、输液室24小时主动性护理等特色护理服务,并推出了26项优质护理新举措,深受患者、家属的好评,满意度显著上升。
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刘华晔发现如何安全转运急诊患者一直是个“普遍性”的难题。因为转运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难以预计的危险因素,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如何加强急诊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护理安全,给患者装上“安全保险杆”成为了刘华晔给自己出的一道“加压题”。她借鉴、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用于转运前评估,提高转运患者的安全系数,避免延误治疗和无准备的转运,该评估在急诊使用后,转运患者的输液外渗、滑脱或堵塞,痰液堵塞,以及吸入性肺炎、生命体征变化、二次伤害、坠床、拔管等并发症的发生显著下降。目前,该评估已经在中国足彩在线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所有病房推广。
刘华晔的家离医院比较远,多年来早出晚归已经成为了她固定的“生物钟”。她的手机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一旦有突发事件或者紧急情况,她总是会在最短时间赶回医院、赶到科室。每逢节假日,也总能看到她的身影穿梭于医院急诊的各个岗位。她说:“急诊工作的特殊性,意味着随时发生的事情是没法预料的,已经习惯了24小时待命的状态。”
在20年护理工作实践中,刘华晔见过无数的转危为安、生死离别,这也让她对自己的这份职业有了更深的热爱、更透彻的感悟。她认为“因为对他人付出而实现自我价值,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意义”,并持之以恒地将其付诸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