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来看,阅读可以分为为提取信息的阅读和感知文字之美的阅读两种不同形式:前者是我们在信息化社会立足的根本,帮助我们在纷繁的文字报告中提取有用生活和工作信息;后者则已经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让读者在文字本身的音律、节奏及其所唤起的意象中获得愉悦,感受他人对于生活的不同视角,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同情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生活中发现善与美,寻找诗意的栖息之地,属于更为深层次的阅读形式。
孩子在小学阶段的阅读大部分属于前一种:各种初级读物的目的旨在帮助孩子识字和积累各种自然和生活常识。为此,孩子们在其阅读过程中实际更多采取了浅尝辄止的快速浏览性策略。然而,当孩子跨入中学阶段,具备了基本的文字(包括中文和英语)能力后,深度阅读及其相关能力就成为学校、家长和孩子本人所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何为深度阅读,简单来说,就是沉浸到书籍的肌理、结构和思想中去,不但需要感知作者所试图表达的主题,同样也需明晰作者为表达这一主题所采取的文本策略,对之形成自己的独特思考,在此基础上与作者进行平等的思想对话。这种阅读策略不但适应于上述第二类文学性质的阅读,同样适应于第一类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方式:即使在实用文阅读中,孩子们需要注意的也并不仅仅是文本信息本身,同样在于这种信息传递过程中所采用的文字组织和意义层层递进(中心句——拓展句——支持句)的表述方式,在于作者立论的前提条件、言下之意和论述过程,也就是作者为达到“说服”作用所采取的整体文本策略。只有在这种批判性的宏观阅读模式下,孩子们才能对特定文本的整体结构形成更为全面的认知,形成自己的思考,进而培养出通过合理组织的篇章来系统阐述自身思考的表述和写作能力。而这种阅读、理解、思考和与此相关的表述能力,在笔者看来,实际是从事各类不同工作都需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为此,对于家长而言,引导孩子在深层次阅读的过程中关注其篇章结构(可借助思维导图等手段),对其内容和文本结构形成有意识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深层次思辨的批判性解读,应该构成目前阶段我们对孩子进行阅读实践引导的一个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