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两项成果同日登上《自然》主刊

作者:杨泽璇 陈文雪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9-11-14

本报讯北京时间10 月31 日凌晨,由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鲁伯埙与丁澦课题组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科学与工程系费义艳课题组等多学科团队,及物理学系、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张远波课题组分别完成的两项研究成果共同登上《自然》(Nature)杂志主刊,以《HTT-LC3 连接化合物对变异HTT 蛋白的等位基因选择性降低》(“Allele-selective Lowering of Mutant HTT Protein by HTT-LC3 Linker Compounds”),及《单层铋锶钙铜氧中的高温超导性》(“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in monolayer Bi2Sr2CaCu2O8+δ”) 为题发表。

鲁伯埙、丁澦、费义艳团队合作研发亨廷顿病潜在新药

亨廷顿病(或称亨廷顿舞蹈症)位列四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认知障碍、精神异常等症状。由于引起该病的变异亨廷顿蛋白(mHTT)生化活性未知,无法靶向,传统依靠阻断剂以阻断致病蛋白活性的方法并不适用。

近日,生命科学学院鲁伯埙与丁澦课题组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科学与工程系费义艳课题组等多学科团队通力合作,开创性地提出基于自噬小体绑定化合物(ATTEC)的药物研发原创概念,并巧妙地通过基于化合物芯片和前沿光学方法的筛选,发现了特异性降低亨廷顿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望为亨廷顿病的临床治疗带来新曙光。

据悉,变异亨廷顿蛋白和正常蛋白结构基本无异,唯一的差别在于变异蛋白含有过长的谷氨酰胺重复(polyQ)。这些化合物之所以能够“明辨忠奸”,正是因为其可选择性地结合变异亨廷顿蛋白所特有的过长polyQ区域。“这些化合物不仅可能对亨廷顿病的治疗有效,也可能运用于其它polyQ 疾病;自噬小体绑定化合物(ATTEC) 这一药物研发新概念有望应用于其它无法靶向的致病蛋白,甚至非蛋白的致病物质。”鲁伯埙谈及成果未来应用前景。

鲁伯埙、费义艳和丁澦为该论文通讯作者,我校博士生李朝阳、王岑、王紫英和朱成钢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工作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国家科技部等多个项目的资助。

张远波课题组取得二维高温超导体研究进展

如果将层状铜基超导体减薄至二维极限,也即仅仅一个最小的完整结构单元,其是否仍具备相同的高温超导特性?带着这样的疑问,从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铜基超导体铋锶钙铜氧(Bi2Sr2CaCu2O8+δ,简称Bi-2212)出发,物理学系、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张远波课题组开启了一场在高温超导体上寻找维度效应的4 年之旅。

近日,该课题组在二维铜基超导体领域的研究取得进展。团队首次提供直接实验证据,证明了二维极限下的单层铜基超导体具有和块体铜基超导体相同的超导特性。

“不论是高温超导态本身,还是与其有关的诸多关联电子态,本质上都是二维现象。”结合输运和扫描隧道显微学及谱学数据,团队最终发现二维极限下的单层Bi-2212 已具备高温超导所需的一切因素。

这一结论为高温超导的二维理论模型和既有高温超导块体材料表面研究的有效性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实验基础。而该项工作对极不稳定二维材料之研究方法的技术探索亦拓展了有关二维材料研究的视野。

我校教授张远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陈仙辉,我校博士生马立国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我校博士后於逸骏,博士生马立国,博士后蔡鹏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教授顾根大、博士钟瑞丹为研究提供了实验所需的高质量晶体,我校教授沈健和博士后叶存共同参与此项研究。

中国足彩在线_1183_8_中国足彩在线8.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中国足彩在线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