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11 月的一天,我在光华楼历史系资料室接到《解放日报》记者的来电,提出要与我见面,聊聊我正在开设的课程。她与我聊了近一个小时,这是我首次与上海党报记者的会晤。
从80年代末,迄止2009年,我为本科生开设《社科文献检索》。该课程是1977恢复高考后,由原历史系资料室主任王明根先生,以“怎样查找文史工具书”讲座的形式,为七七、七八级学生授课,旨在提高学生看书作文及查找各类工具书的基本功。学生听后普遍反映收获不小。自此,历史系每年为本科学生开设此课程,后由王明根先生牵头与吴浩坤和柏明二位先生合作,将讲义整理成书稿《文史工具书的源流和使用》交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共出版过两版。
80年代初,我毛遂自荐到资料室工作,担任王老师这门课程的助教。1987年王老师调任校图书馆副馆长后,课程就交给我来担当,并一度作为文史哲、文博系和新闻系学生的必修课,持续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脑及因特网的普及,本课程的部分内容亦可通过网络检索。因此有外系学生在课堂递条子给我:“傅老师,此课可以休矣”。我针对这一问题,撰写了《文检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阐释电脑与手工检索的关系,两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并不相互排斥,并接受了《中国足彩在线青年》记者的采访,发表了《傅德华:三十载资料工作生涯》,进一步强调通过手工检索知识的重要性。《古老且龟速的坚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解放日报》记者彭德清整理归纳后发表的。
《坚持》一文称这门“古老”的课程“并不是一门‘人气’课程”,但又通过事实说明,学好这门课程就能避免查找资料时的“乱撞”。用听过这门课程的学生写给我的贺卡中的言语“半载社科,终身获益”作为标题,叙述了“且不说目前网络搜索的信息量、完整度,以及搜索智能程度还远远达不到研究的要求,即使有一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数据库将人类长期积累的一切知识、资料都包揽了进去,这门课才有可能改为‘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检索’”。
《坚持》一文还用了一个标题“为他人作嫁衣一样快乐”,这是历史系资料室几代的传统,前任资料室主任就是以此为荣,从而赢得了历届学生的赞誉。笔者接过他的接力棒,传承这种精神,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这种精神还在历史系资料室一如既往地传承。
此次会晤已快过去十年,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古老且龟速的坚持”还得继续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