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爱国奋斗”四个字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起先我以为,
“爱国奋斗”是专业领域发出的深切召唤
对新闻学子来说,“爱国奋斗”四个字,几乎是不言自明的。1942年,老校长陈望道担任新闻系主任时,就提出新闻学子要以“宣扬真理,改革社会”为己任。入校以来,我们接受的新闻学教育,也无时不刻在告诫我们,新闻事业从来不仅只是谋利糊口的职业,它是社会公器,引导着社会舆论,每一个有志于新闻的学生,其理想应当是用妙笔铸就文章,以铁肩担起道义。就如梁启超在《时务报》的发刊词鲜明指出的那般,报馆,是有益于国事的。
事实上,百余年以降,中国的新闻事业从诞生起就和维系着国运民生,天然和民族兴亡、国家进步紧密相连。而报人,或者说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更是社会的灯塔和守望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事业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新闻工作者要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在本科时期的教学实习中,我前往杨浦区的一家由社会资本参建的租赁公寓进行采访。在当时,对于社会资本能否参与公租房建设,解决公租房缺口,是社会的热点话题。面对这一新事物,我实地走访后发现,一方面,既要看到这家租赁公寓切实解决了不少在沪青年的住房需求,另一方面,同许多新兴行业一样,租赁公寓在安全、卫生等各方面距公租房标准还有一定距离。但不可否认,这个案例对于社会资本参与公租房建设,可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而后,我做了不少相关方面的功课,下了一定的功夫,由我主笔的报道“‘家连家’能否跻身公租房”刊登后,市政府成立专题调研组前往调查研究。欣喜之余,我第一次感受到手中的笔作为“社会公器”的存在,感受到了古人说的那般用“妙手文章”担起“道义”。我也以实际行动呼应新闻事业的专业追求。
后来我以为,
“爱国奋斗”是知识分子的鲜亮底色
本科毕业后,我作为学校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前往西海固支教。支教队服务的四所学校是名副其实的村校,每所学校离县城都有近50公里的山路。许多次从县城返回学校,坐着大巴望着窗外落日映照下单调的黄色层叠山峦,就想起张承志说的“带着一副旅游客的派头和好奇心是不可能进入这个世界的,甚至连靠近它都困难。因为在这片僻远山区里没有任何奇观异景,只有一片焦渴干旱的黄色大山在等待着成熟的朋友。”
西海固(现主要指宁夏固原一带)确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有着残酷却豪壮的自然环境,也有着沉重而恢弘的历史。从有唐一代的边塞诗人,到明朝均为进士出身的三边总制,传统士大夫阶层怀揣着家国天下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在西海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奏响金戈铁马的铮铮呐喊。1935年10月,北上抗日的红一方面军顺利翻越六盘山,陕北在望,毛泽东登上六盘山顶,写下了“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雄浑豪放之情跃然纸上。
行走在西海固,时常遥想,曾经有无数的热血男儿在这片土地上从军征战、卫国戍边,知识分子们更是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迈气概,唱出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诗篇。这种为国纾难,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至始至终深深镌刻在知识分子的基因中。
如今我以为,
“爱国奋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始终贯穿着伟大的爱国奋斗精神。党的十九大以来,从北国雪原到南海之滨,从天山脚下到东方沃野,中华儿女怀揣着光荣与希望,肩负使命和责任,在复兴之路上意气风发、砥砺前行。“爱国奋斗”不是一个行业,一个群体的事情,是整个民族戮力同心、奋发向前的精神标识,更是支撑整个民族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动力源泉。
我们这些获奖者,并非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过是把自己所学,无非是以自己所知,将个人的奋斗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合唱中,为祖国更加美好的付出应有的努力,作出应有的贡献。在钟扬基金的颁奖现场,我观看了《寻找钟扬》纪录片的首发,钟扬教授的音容相貌再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未竟的事业无不让在场所有人动容。我作为首批学生获奖者获得“钟扬基金”,是肯定,是鼓励,更觉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今后的日子里,作为一名新闻学子,我要立足本职、勤于学业,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为一名中国足彩在线人,我要永葆“团结 服务 牺牲”的中国足彩在线精神,与时代共进,与祖国同行;作为一名中华儿女,要始终保持“士不可以不弘毅”的进取姿态,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我支教时期所教的学生明年即将高考,我也准备把基金所得作为他们高考后继续高等教育所用,把种子精神浇灌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让“爱国奋斗”绽放出更加徇烂多彩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