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情势下,大学要潜下心而放眼量,传承和发扬自己的学术精神和建设将医学精品著作的编撰作为学科发展规划的重要方面,落实自己的使命担当。
作为主译,刚刚完成了“默克诊疗手册20版”的清样审订;作为副主编,刚刚参加了“实用内科学16版”的总审。二本都是国内外临床医学的精品之作,前者是一百二十多年前,美国医学界前辈们萃集现代医学对各种疾病的认识,依据当时最新的理论和技术进展,以精炼的篇幅编写的一部临床工作指南,供医生们在诊疗时参照,提高了医疗质量的同质化进步。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和完善,这本手册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临床医疗工作指南;后者自1952年首版,历经我校几代医学精英们的努力和传承,至今已有68年的历史,始终坚持每四年修订一版,从临床实际出发,重点突出诊断与治疗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尽可能反映内科疾病各病种有关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和新理念,是我国临床医生常备案头的重要工具书。
这种学术性活动少有行政的干预,参编者完全出自志愿,并无任何名利方面的驱使。与学术著作编写相关的所谓“名”,无非是成为职称晋升的一个条件,然而除了主编之外,所有参编人员在职称晋升方面可能不会因为参加这些专著的编写有所助益,而主编大概已经不需要再晋升了。与学术著作编写相关的“利”,也就是能得到一些稿酬而已,目前出版社的稿费不可谓不丰,但是编写团队人数众多,分到每位参编者的手中时可谓“僧多粥少”,大概抵不上几个专家门诊的挂号费。我要大声并且自豪地说,支撑这支队伍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之后,坚持挑灯夜战爬格子的精神源泉来自学者的赤子之心,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学术追求和责任使然。李大钊曾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驶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唯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这种学术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学风传承使然。
不忘办学的初心,牢记大学的使命。大学的使命是什么,是她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责任,通过高等教育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传承、丰富和创新人类的知识宝库。诚然,我们常常说“大学不是大楼,大学需要大师”,然而大师们的知识是通过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的,是通过著书立说贡献给社会并得以传承的。教材和专著的编写出版无疑是实现大学使命的重要工作和责任,无论现下或者将来是否时髦。
如上所述,专著的编写传承实际上已然是学校的文化和传统。尤其在综合性的精品专著编写过程中,固然需要学术底蕴深厚的专家队伍、需要紧密的多学科团队合作,更需要浑然天成的学术精神,而大学正是具备这些条件的天然土壤。当然,如果没有出版行业的合作和支持,专著的种子也不可能发芽和茁壮成长,这种由来已久的“校企合作”使得教育质量得以提高和学术传承得以延续。希望这种相得益彰的合作持续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