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让“聚才”成为长三角一张名片

作者:柳森摄影: 视频: 来源:《解放日报》2021年6月28日发布时间:2021-06-28

去年12月,连接青浦和吴江两地的“元荡慢行景观桥”建成开通。

它不仅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地理标识,也大大方便了两地百姓的出行与交流。 新华社 发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一体化的理念、“共同体”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其中,作为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抓手,高层次人才的自由流动和高质量集聚议题备受关注。

如何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实际与需求、充分借鉴世界知名城市群经验,制订为长三角人才自由流动和高质量集聚服务和助力的政策?中国足彩在线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教授已研究了多年。

去年初,他和团队受邀研究并起草一个专门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含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以下简称“示范区”)人才自由流动和共享的规划。这让他对长三角人才环境有了更全面的考察、更深入的思考。

给人才发展基础

做个“体检”

解放周一:听说接到这一次的任务后,研究团队先给“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三地的人才发展基础做了个“体检”,“体检”下来,结果如何?

姚凯:总体来看,“十三五”期间,三地在人才发展上呈现出人才队伍规模稳步扩大、人才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人才载体数量持续增加、人才服务环境不断优化、人才发展政策相对完善的特点。

根据我们团队收集的数据,“十三五”期间,示范区人才总量达到70.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4.4%,人才密度(指人才资源在人口资源中所占的比重)达到22.7%。其中,专业技术人才年均增长率接近4.1%,高技能人才年均增长率达12.9%,农村实用人才年均增长率为3.2%。

截至2019年,示范区拥有研究生学历或副高及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为34919人,占人才总量的比重为5.4%,占比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一体化示范区共有国家级计划人才185人,省级创新领军人才72人,省级创业领军人才68人,地方计划人才(各地市级人才计划)218人。2020年,示范区申请发明专利14878件,发明专利授权2760件。这一组数据意味着,示范区三地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数量不断增长、人才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以上这些都是比较积极的方面,值得注意的问题包括——

三地间人员流动数量仍然有限。示范区不同区域之间的户籍及其积分、社保与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着互认壁垒。由于在人才流动过程中,存在资格资质、评价标准、政策体系、档案信息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人才评价、聘用、奖励等机制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示范区内人才自由流动多少受到了限制。

人才载体数量持续增加,但平台能级有待提高。截至2020年,一体化示范区有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2个、众创空间74家、院士专家工作站59家、博士后工作站78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7家、高等院校3家、研究院6家。但三地人才载体的功能比较相似、布局分散,缺乏统一布局和合力发展,平台载体数量和能级有待提升。长三角地区重点院校对于示范区的辐射作用暂时来看还不显著。

从长远来看,示范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作为支撑,需要集聚一批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功能创新的高成长性总部企业,需要优质高校及科研机构资源以吸引高层次人才集聚。为此,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人才资源共建共享的深度与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产业跟着人才走

人才跟着环境走

解放周一:如何理解您所说的“人才资源共建共享”的“深度”与“广度”?

姚凯:以前,我们总说人才要跟产业发展相匹配。但现在的形势有所变化,尤其在那些非常倚重领军人物引领创新的产业,其实是产业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的。

以芯片行业为例,其在一地的繁荣程度,取决于该地是否拥有芯片行业的领军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顶尖人才,没有以顶尖人才领衔的顶尖团队,地方上光是投钱,未必能换来整个产业的繁荣。但如果当地有了可以引领行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以其为首带动起来的顶尖团队,还需要有好的环境、好的人才服务,把他们吸引住、留下来,从而由这些人才、团队把这个产业从整体上带动起来。

具体到能够吸引人、留住人的环境,对示范区而言,就需要解决人才服务环境共享的问题。

医疗方面,到2019年,苏州市共有156家医疗机构申请开通长三角地区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嘉善县有4家医疗机构实现浙江省与江苏省长三角门诊联通结算,嘉兴市地区实施了“沪嘉医疗”计划,共计与上海39家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使上海优质医疗资源得以共享。

教育方面,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和《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干部师资、实践研究方面进行了协作交流。

但随着示范区重大项目的落地,国内外人才集聚水平提升,对高水平公共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目前,示范区人才落户购房、子女入学等问题尚未有效解决,人才流动政策机制有待创新,高端人才公共服务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如果这些问题能有所改进,将对示范区内高端人才的集聚与流动有所助益。

此前,上海市青浦区围绕人才发展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了“1+1+5+X”人才政策体系,政策涵盖高层次人才购房租房补贴、一般人才积分租房补贴、青年人才公寓、人才团队奖激励、人才服务金卡等方面,特别在人才公寓解决青年人才阶段性居住困难方面政策成效显著。

苏州市吴江区推出了人才创新创业“55352”工程、“人才新政15条”和优秀人才“生根计划”系列政策,同时紧扣“产才融合”主线,探索了“产业+人才+基金+项目+专业园区”的引才聚才新模式,形成了人才集聚与产业强区的良性互动与深度融合。

嘉善县围绕《关于打造最优人才生态、促进县域人才创业创新高地建设的若干意见》形成了“1+X”的政策体系,实施了“创新嘉善·精英引领计划”,加大了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同时推出了企业人才住房券、领军人才金卡、文教卫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住房券等有力的引才政策。

三地政策各有侧重,但存在重叠竞争、缺乏协同创新,人才需求同质化,尚未形成优势互补和错位竞争。这一点后来成为我们起草规划时的重中之重。

解放周一: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推动示范区三地人才发展协同创新?

姚凯:我们认为可以有两个重要抓手。一个抓手是围绕人才高质量集聚,打造重点平台载体。另一个抓手是围绕人才一体化发展,强化制度创新探索。

重点平台载体可以包括人才发展政策平台、人才发展创新平台和共同的人才发展品牌。

人才发展政策平台,指三地一起探索放宽紧缺急需产业人才落户限制的办法,探索考核及认定海外人才职业资格的办法,探索建立示范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及团队奖励办法。

人才发展创新平台方面的探索,可以包括共建产学研发展平台、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等。

共同打造“智汇长三角”

人才发展品牌

解放周一:怎样的“创新平台”属于“高能级”?

姚凯: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这一次提出,可以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节能环保等领域,支持三地共建国际一流创新研发平台,积极引进国际联合实验室,集聚一批有核心技术能力的顶尖人才和团队。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建议三地可以一起探索实施“长三角基础科研设施平台”计划,搭建向全球科研人才开放的、即插即用型科研基础设施体系,从而集聚一批基础前沿领域的国际一流人才和团队。

为此,需要配套推出顶尖科研人才管理办法。国际上现在比较通行的办法,是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顶尖科学家负责制,赋予研发团队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建立与此相匹配的人才评价体系。与此同时,三地可以联合承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与行业交流活动,柔性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团队展开科技合作;共同探索创新人才“双聘制”,深化人才驿站、人才飞地等合作用才模式,支持异地建设研发机构、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器,促进人才柔性集聚。

解放周一:这一次,您和团队还提出了三地共同打造人才发展品牌的想法,主要就是为了推动三地在人才一体化发展上有更多的探索?

姚凯:是的。具体来说,就是希望三地可以以统一的品牌形象,进行“线上+线下”引才推介,探索搭建人才、技术、项目、资本“一站式”的“长三角国际人才绿洲”云平台,通过统一的平台口径,提升示范区人才招引水平和能力。

有了这个平台以后,三地可以以此为基础,搭建政产学研商人才展示交流平台,整合各类大赛资源,以赛聚才,扩大影响;整合有共性需求的企业,面向国内外高校联合校招,对重点人才输出区域进行联合招聘,加大从国内外知名院校招收优秀毕业生力度;整合三地各类海外引才项目资源,联合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深入海外高校、重点社区,开展丰富多样的品牌推广及人才推介活动。

所谓“筑巢引凤”,光引才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育才”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三地可以打造人才联合培养品牌。比如,整合三地职业技能培训资源,联合重点企业,推进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围绕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型职业开展技能培训,等等。

三地除了要重视顶尖人才的引领作用,依托长三角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联合引进集聚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家及顶尖人才,同时,也应重视青年科创人才的培养,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比如说,可以围绕示范区经济重点领域及各片区重点支柱产业,开展青年科创人才梯队培养计划,为产业发展积蓄新生力量。

借鉴世界知名城市群招才引智经验时,我们发现,以区域为单位进行专门的招才引智活动,并不鲜见。这启发我们,未来,长三角或许也可以组织类似“智汇长三角”这样的示范区招才引智专项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整合有共性需求的企业,整合各类海外引才项目资源,联合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才推介活动。

当然,上述工作的推动离不开制度创新,人才一体化发展仍需评价制度、管理制度、流动机制、服务机制等相关制度保驾护航。以“完善人才一体化流动机制”为例,相关的制度创新可以包括探索人才资质互认制度、探索实施居住年限累积互认制度等。这些制度创新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围绕人才可持续发展

共筑人才最优生态

解放周一:构建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和氛围,是如今城市间展开人才竞争的一个关键。但是,到底怎样的人才发展生态和氛围才算“好”,很难讨论出一个标准来。在您看来,怎样的人才发展生态,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值得追求的?

姚凯:为了推动这一次的研究,我们梳理了国际上几个比较知名的湾区在人才队伍发展上的做法。

湾区指的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以开放性、创新性、宜居性和国际化为其最重要特征。这些区域往往也是具有开放型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特征的区域。世界著名的湾区主要有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伦敦港、悉尼湾区等。其中,经济实力最强的三大湾区分别是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纽约湾区。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一个优越的人才发展环境,一般由基础设施、创新创业环境、生活环境、事业平台构成,缺一不可。

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而言,可以从三大湾区相关做法中借鉴的经验包括:在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引进域外高层次人才;完善教育体系和人才储备;采取开放的姿态和政策,促进人才共享和自由流动;完善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创新区域人才评价和互认机制;共建信息化人才服务平台,推动人才治理工作;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共筑宜居乐业的人才生态。可见,一个好的人才生态确实是由很多部分构成的。

基于长三角的具体实际和已经采取的各种措施,我们认为,值得努力的方向还可以包括:围绕人才可持续发展,探索建设国际水平人才社区、建设人才高品质生活圈、建设国际人才服务中心、建立人才综合服务中心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三角未来可以提供给人才的机会和氛围,注定有着长三角的文化基因。所以,我们也在起草的规划中提出,不妨依托江南文化及其深厚的人文底蕴,依托湖荡水网、田园风光、古镇文化等充满魅力的文化资源,营造一批融古典江南文化与国际都市文化于一体的人才社区或人才文化空间。

如今,苏浙沪交界处正在营造的“水乡客厅”,也可以打造成为一个“长三角人才会客厅”,以这个重要空间为平台,促进人才交流合作、思想碰撞、协同创新。未来,各种与长三角一体化有关的杰出人才表彰、重要的人才交流活动都可以在这里举办,有助于更深入地建立起人才与示范区之间的情感纽带。

诚如示范区拥有“跨省域、最江南、超级都市圈”的独特基因,承担着“打破行政边界,不破行政隶属”“探索跨区域一体化治理新机制”和“构建更大范围区域一体的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独特使命,长三角未来的人才工作也具有不一般的战略意义。假以时日,如果“聚才”能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张名片,长三角地区定然能够焕发出不一样的华彩。

制图:实习编辑:何叶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中国足彩在线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