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来”的日子,中国足彩在线上医学子在做什么?
上网课、搞科研、做科普、运动健身……疫情防控期间,中国足彩在线上医全力做好线上教学、后勤保障,不少医学生们也充分利用好“静下来”的时间,修炼“内功”、坚持求索、不辍钻研,防疫学习两不误。
现在的“静下来”,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动起来”。官微将陆续推送医学生们在疫情封控期间的经历,让我们共享彼此的故事,体验各自的成长。
陈泽旭
2015级临床医学
八年制学生
“忙碌的生活一下子暂停了,正好给了我整理之前的科研成果,安心撰写论文的时间。”2015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学生陈泽旭表示。
对于明年即将毕业的陈泽旭而言,充分利用好这段封闭管理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
平时需要在临床和科研两头奔忙,这段”闭关修炼“的时间成了陈泽旭的科研冲刺期。目前,陈泽旭已经修回了两篇论文,根据此前的实验积累,又新撰写了两篇论文准备投稿。其中一篇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已发表在Frontiers in Medicine杂志上,两篇在投,还有一篇待解封后补充关键图片。“疫情之下,虽然很多事都暂时搁置,但其实还是可以利用这段能静下心来的时间,做好手头可以做的事情。”
陈泽旭表示,自己每天8点半开始一天的写作,“其实,写作速度并不快,很多时候,修回审稿人的一个问题可能需要花上一天的时间。但是撰写或修改过程本身是愉快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比较强。”每天,他会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比如,今天一定要完成哪些部分,尽量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陈泽旭的科研思路主要来自多读文献和导师的提示。“看别人的文献,常常会发现,这个方法用在我们的数据上也很好,也很想尝试,所以就源源不断,一直有研究去做。”另外,导师蒋永祥老师也经常会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陈泽旭看来,论文写作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很多时候,文献中用到的方法,短期内很难直接应用到我们的数据,所以有一些想法,可能是1-2年前就有的,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自己的数据准备也比较充分了,就可以开始写作了。”而写作后的反思也会让这个过程成为一个良性循环,“当完成一篇文章之后,我对这篇文章还哪些不足,这个领域还有哪些未知的地方,心里都有数了,于是又有新的想法想去进一步研究。”
陈泽旭表示,在写作过程中,也难免遇到种种“瓶颈”。“首先还是不能着急,如果很着急写一篇文章的话,其实质量不会很好,遇到瓶颈的时候,停下来,检索一下相关文献,安心读几篇文献,再去写文章效果会更好。如果是技术上的问题,我会尝试各种资源,和导师、课题组同学、软件平台工程师沟通解决。”学习之余,陈泽旭也会注意劳逸结合,每天在寝室踱步,或者跟着运动软件做一些锻炼,作为调节放松的方式。
埋头科研之余,陈泽旭也不忘服务人群,为更多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陈泽旭在眼耳鼻喉科医院进行临床实习,不少随访病人都加了微信,方便联系。疫情防控期间,经常会有病人来向他咨询,无论问题多琐碎,他都一一耐心解答,“孩子眼睛术后半年,现在不方便来上海,我们在当地可以做哪些检查?”有患者妈妈来咨询。对于不少像这样身处外地暂时无法来沪的随访患者,陈泽旭都会一项项列明复查项目清单,请他们按照清单先在当地医院复查,并且远程为患者解读复查报告。对于恢复住院后可能将入住的患者,陈泽旭也会提前和患者沟通,排摸需求。虽然疫情隔开了医患的距离,但线上的关切和问候让医患联系不断线。“其实不管是不是疫情期间,我们都会尽力解答患者的每一个问题。而在这个特殊时期的一份耐心,更能让焦急的患者感到安心。”
陈泽旭为患者进行随访答疑
利用这段时间,陈泽旭还撰写了科普推文,“之前有很多患者会反复询问术后拆线的问题,一直想整理一篇科普文章,之前已经把照片资料收集好了,框架也搭好了,最近正好有时间就一鼓作气成文了。”推文中,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眼科手术术后拆线的原理,以及术后如何恢复、适应的注意事项,解答了很多患者的疑问。
陈泽旭撰写科普推文
虽然这段时间经历了辗转到隔离酒店的“小插曲”,但这并没有给陈泽旭的学习生活带来太多影响。谈及封闭管理期间的心态调适,他表示,“在寝室里待久了,我有时也会面临学习效率下降的问题,但我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要克服拖延的心态。就像游泳,下水的一瞬间很冷很刺激,熬过最艰难的下水环节,后面就会很自如。”
“毕业之前,希望能利用好这段时间多做一些事情。”陈泽旭表示。“这段时间也十分感谢学校提供的各种保障,让我们可以安心学习生活。周围很多老师同学志愿者也非常辛苦,患难见真情,我也感受到了更多的热心和善意。这些以后回想起来都是温暖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