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26日,中国足彩在线大学“望道大讲堂”,青年学子以一曲悠扬的“土琵琶”,迎来了这首名曲的创作者,首场嘉宾:“七一勋章”获得者、人民艺术家吕其明。
“1949年5月26日,我进上海的时候还是一个19岁的文艺兵。进城时,我的皮带上挂着一支小手枪,背包上架着一个小提琴盒子,市民们投来新奇的目光,怎么土八路也有这些洋玩意?……一眨眼70年过去了,我生活在上海,上海人民养育着我,我深深爱着上海这座伟大的城市,我的生命中融入了难以割舍的上海情结,上海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讲台前,白发苍苍的老者言笑晏晏,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作曲家,与青年们分享着自己的红色音乐人生。
四个梦想,都已成真
“我曾经有过四个梦想,后来都已美梦成真。”吕其明娓娓道来——
第一个梦想,小人小马小刀枪。1938年8岁时,新四军北游击中队负责人拜访他的父亲吕惠生,商谈救国大计,他们在房间里交谈,小吕其明就和警卫员在外面说话。听他们讲新四军也有小战士,也去打鬼子,那叫“小人小马小刀枪”,一个参军梦就此埋下。1940年他父亲募集了大量弹药粮饷支援新四军,在地下党的帮助下,父亲带领全家逃出虎口,这一年5月,他成为二师抗日剧团的小团员。
第二个梦想,小提琴梦。12岁的时候,抗日剧团来了一位外国音乐家指导工作。前后待了三个月的时间,有一天晚上皓月当空,小吕其明听到远处有琴声,就跑了过去,作曲家在一棵大树下拉小提琴,非常优美,他想世界上还有这么优美的音乐,真是听少了,感动得不得了。作曲家一曲拉完看见这么一个小男孩坐在那,就走过来问他喜欢不喜欢音乐,说现在12岁正是学小提琴的时候,赶快抓紧时间学。从此,吕其明就得了名叫“小提琴”的相思病。直到1947年调到华东军区文工团,这个团有六把小提琴,他拿到了其中之一。
第三个梦想,是音乐梦。1946年解放战争时期,文工团转来一批战利品,其中有一架钢琴,一个留声机,一批唱片。当时的音乐指导员给大家上艺术欣赏课,讲解交响乐是什么样的,放到贝多芬第六交响乐第二章,将田园风光演绎得淋漓尽致,他听得入了迷,想着有一天也能写交响乐就好了,从此,小脑袋瓜里又多了一个目标。
第四个梦想,电影梦。1947年,华东军区文工团有一个电影放映队,电影放映时,观众人山人海,幕布正反两面都是人,很多好听的电影歌曲,深深震撼着他的心灵,“哪天我能够参加电影工作就好了,”当年的向往,最终成就吕其明在电影作曲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七十年。
“我深感自己是一个幸运儿。”他说,“此时此刻,我想告诉大家,梦想就是人生的追求,要用百倍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伴随自己作品走进人民大会堂是什么滋味
今年6月29日,吕其明荣获七一勋章。颁奖这天,他伴着自己谱写的《红旗颂》乐曲,步入人民大会堂。“当时我的内心无比激动,多么熟悉的旋律,多么庄严的时刻,我感到无上光荣。”
“其实这一辈子就是认认真真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用自己的笔歌颂党,歌颂祖国和人民,歌颂伟大的红旗,歌颂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管弦乐序曲《红旗颂》就是一部伟大的党,伟大祖国的战歌。”这首作品的创作过程,深深印在吕其明脑海中。
《红旗颂》是1965年“上海之春”音乐会的一篇命题作文,接到这个创作任务时,他的心情非常激动。《红旗颂》怎么写?写什么?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当时我考虑了很长时间,要形成一个历史与现实,理智与感情的碰撞,我想在中间找到一个切入点。”他记得,创作《红旗颂》时,当年峥嵘岁月历历在目:那是一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英雄图景,战士们举着红旗冲锋陷阵,一个倒下了另一个战士继续拿起红旗冲上制高点;那是一幅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五星红旗的历史性画面;那是一幅十一参加庆祝游行的记忆定格,大家一起手挽手,阔步向前,热泪盈眶……
“所以我选取了《义勇军进行曲》开头的旋律,紧扣《红旗颂》的主题,又增加了奋发有力的进行曲节奏。七天的时间,夜以继日,奋笔疾书,终于完成了管弦乐序曲《红旗颂》的创作,并在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管乐团联合演奏,获得成功。”吕其明说,“《红旗颂》融入了我对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的强烈感情,是我一生为讴歌党的代表作,没有高超的技巧,只有纯粹的情感。”
在他看来,这部作品能被广大听众所认可,所喜爱,是对自己最大的褒奖。历史一页页翻过,不忘初心,不能忘的,是党的思想光辉照耀下,自己人生前进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