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征程,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对此,尤其需要从理论上解读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成功密码,从而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道理上升为系统化的学理。现在来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始终屹立不倒、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的命运、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走向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巍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发展的根本保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发展的根本立场;始终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作为发展的关键所在;始终坚持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始终坚持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根本归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1 始终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只有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牢牢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打压,我们党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决抵制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方案和华盛顿共识代表的“休克疗法”,绝不盲从西方主流经济发展理论和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发展模式,而是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新自由主义所代表的经济发展方案不是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不仅使得俄罗斯的经济改革误入歧途、步入西方国家的围猎陷阱,而且以拉美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也由于激进的新自由主义改革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无法自拔。当前面对新自由主义改头换面的种种说辞和思潮,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正确方向。面对“国家资本主义”的种种污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非真正市场经济”的无理指责,要看清抹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优越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企图,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方向。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本质特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显著优势。市场经济不是西方的专属,西方市场经济也不是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世界上也不存在固定的标准市场经济模式。西方市场经济不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想参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是西方市场经济的复刻和翻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扬弃和超越而走出的一条崭新中国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的教条,突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模式,创造性地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逐步探索形成了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党—政府—市场”三位谱系结构。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自由市场主导一切的市场经济,更不是一切都由市场决定的简单经济模式,而是不断探索更好利用和驾驭资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创新,超越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论升华。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原有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问题迫切要求创新经济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突破深层次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中国共产党具有超越党派和突破利益集团束缚的强大能力和力量,能够真正做到以彻底的自我革命“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集团藩篱”,做到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协调统一,坚持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从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经济发展理念,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现在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历史和实践早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有效化解各种内外部风险、破解经济发展难题,保障中国经济巨轮劈波斩浪的“定盘星”和“压舱石”,必将推动中国经济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向行稳致远。
2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的根本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经济实践,铸就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取得更大的经济发展成就、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中国共产党正是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根本立场和价值目标,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团结一心奋勇拼搏,书写着以人民幸福为底色、将人民作为真正主角的壮美画卷。
彰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鲜明人民立场。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民是社会历史变革的主体,阐述了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人民实现自身自由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不仅阐明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和美好图景,还科学指明了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现实途径和实践主体。马克思说,“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但是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邓小平同志鲜明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最鲜明本质区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凸显了社会主义生产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区别,资本至上是资本主义的内核和发展逻辑。当今人类社会已经日益处于一个世界发展严重不均、财富分配高度不公、社会两极分化突出的关键当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与西方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思想存在着显著差异,西方福利主义发展思想只是为了针对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所产生的贫富两极分化、阶级矛盾尖锐与社会严重不公的补救方案和缓和措施,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因为它的实质是部分转移工人阶级和社会底层所创造的社会财富,通过社会福利形式返还给他们,对他们进行赎买来缓和阶级矛盾,以此为资本增殖营造稳定的环境从而继续维持资本的增殖积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意味着驾驭资本、资本围绕和服务于满足人民需要,利用和驾驭市场经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的百年经济发展成功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为恢宏的史诗。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和拼搏、所付出的艰辛和牺牲、所取得的成就和成果,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最终实现中国人民的自由和幸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团结带领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了前所未有的伟大历史壮举,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3 始终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作为发展的关键所在
邓小平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国家是“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的“虚幻共同体”。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消除了个人特殊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之间的对立,个人特殊利益真正实现了与社会共同利益的一致统一。社会主义制度天然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因为社会主义剥夺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消除了人剥削人、少数人剥削多数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分裂的制度根基,社会主义社会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奠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坚实基础。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然要求社会化大生产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既能避免出现资本主义生产的无计划与市场的无政府状态,充分发挥市场的高效资源配置作用与政府的强大宏观调控能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也能摆脱利益集团的束缚和牵制,从长远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出发调动各种资源集中一切力量办大事。
集中力量办大事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始终。正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国内一穷二白的落后基础上,面对帝国主义围堵封锁的严峻形势下,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正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才能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实现中国经济的发展赶超和中国的快速崛起复兴。正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才能完成人类有史以来最快速度、最大规模、最为艰巨的减贫任务,带领14亿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人类历史上从未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正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才能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一度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交出一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疫情防控的高分答卷。正是建立于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优越国家治理体系和强大国家治理能力,赋予我们党和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才能够有力实施重大战略部署、顺利建设重大工程、突破重大科技难关、战胜重大自然灾害、抵御各种风险挑战,才能够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集中力量办大事彰显出我国强大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良传统由来已久。自古以来我国就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抗击自然灾害、坚决抵御外侮、建设宏大工程等等复杂的治国理政实践积累了举国之力办大事的丰富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当代中国取得的伟大发展成就,正是因为有了国家治理能力的超越才有经济社会发展的超越。纵观人类历史,无论是东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遥遥领先世界,还是近代以来西方世界的突然兴起与领跑,以及当代东亚国家的迅速崛起与赶超,世界经济的发展总是依靠国家为主体推动的,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兴衰永远是经济发展变动的主线。没有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超越,就不可能出现经济的超越,只有实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超越,才有经济发展的超越。国富国穷的逻辑在于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国家是资源的“动员者”,集中力量办大事鲜明地展现了我国优越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背后所体现的是出色的资源动员能力,可以高效地调动集合资源以达成特定目标。
4 始终坚持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突破传统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跃居世界第二的经济快速增长奇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解放生产力的成功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是简单复制西方市场主导一切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也不是重复西方市场与政府二元对立、此消彼长的原始市场经济窠臼,而是走出了一条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高水平现代化市场经济新道路。从改革开放伊始,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就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从“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到“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二十大更加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作用的有机结合,探索出独具特色与鲜明优势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国方案,而且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上不断开拓创新,我们党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理解更加全面,把握更加透彻。正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突破和实践超越造就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成就,中国经济奇迹的成功实践实现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变革与重构,预示着一条崭新的中国道路的可能。
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当今世界西方国家出现种种治理乱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错乱,政府作用乏力失灵,政府始终局限于市场机制的束缚和限制下发挥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相得益彰,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体制基础,同时不断改革宏观调控和完善政府职能,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有效构建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探索形成的党—政府—市场三维谱系结构,通过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形成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既突破了传统僵硬计划经济模式,也超越了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困囿于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左右摇摆的矛盾处境。因此,我国创造经济奇迹的核心在于始终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始终坚持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是我国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创造巨大发展成就的必由之路。
不断破解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经济学世界性难题。自近代以来,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长期遮蔽国家扮演的真实角色和政府发挥的积极作用,政府始终被限定为“守夜人”角色,将自由市场机制视为自动调节的完美机制,把西方自由市场经济视为人类社会最优的经济制度,西方世界兴起的传统叙事就是自由市场的兴起和西方文明无比优越注定崛起的历史,从而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世界霸权通过西方理论得以在全世界强制推广,西方主流经济学成为具有所谓普世价值的霸权话语体系。我国是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成功典范,走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实际且行之有效,又具有发展中国家普遍的借鉴价值和世界意义的经济发展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成功,既打破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神话,破除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意识形态迷雾和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话语霸权,又不断探索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高度,为发展中国家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提供可资借鉴的新方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保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需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市场与政府两方面优势都要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不断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
5 始终坚持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根本归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治国理政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大战略部署,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快速度与最大规模的脱贫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也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最壮丽的史诗。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给予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深刻最彻底最坚决的批判,几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始终无法从根本上彻底消除贫困问题,消除贫富差距悬殊与社会两极分化,更无法消除阶级剥削与压迫,共同富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永远无法实现的“乌托邦”。马克思通过彻底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贫困与两极分化的本质和根源,科学揭示彻底解决贫困问题、消灭两极分化和消除剥削压迫的根本途径,明确指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胜利前景,阐明未来社会主义的美好社会图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社会主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保证,社会生产不再是为了实现资本增殖而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不再是少数人剥削绝大多数人、少数人占有绝大多数人财富的社会不公状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共同富裕探索。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不懈奋斗史。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矢志不渝地探索共同富裕道路、推动共同富裕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占据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遭受最为严重的剥削压迫、处于最为贫困的境况,解决广大农民的生活温饱、使得农民摆脱贫困落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迫切任务,致力于使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从而解决温饱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彻底消灭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提出小康社会概念以及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性提出先富带后富的共同富裕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重大举措,明确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推动共同富裕的总体安排、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为新起点新征程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站在新起点,步入新征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任务更加艰巨。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包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富裕”指向生产力发展高度,“共同”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富裕不是共同富裕,只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我国共同富裕不是西方福利制度的翻版,不是坐享其成养懒汉,也不是搞“劫富济贫”平均主义,而是生产与分配的有机结合、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阶段任务与长远目标的有机结合。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实质性的进展,一方面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做大做优“经济蛋糕”,另一方面要不断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优化分配格局,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解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的矛盾,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实质性进展,建设共同富裕更高层次、中国式现代化更高目标的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创造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足彩在线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足彩在线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