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类型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以下简称为《中国乒乓》)所聚焦的体育题材并不少见。从五十年代的《女篮五号》到近几年大热的《夺冠》,中国电影在这一类型上始终赓续不绝。
但被观众熟知的历史轨迹束缚了体育影片的进一步发展,面对既定事实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观众观影的兴趣,是每一个导演和编剧都需要深思的问题。对这一问题,《中国乒乓》交出了一份令观众满意的答卷。
凡是以史实为本的电影,能否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无疑是评判电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而正如编剧俞白眉所说,《中国乒乓》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想要达到这一融会贯通的艺术境界,首先要搭建好影片的时代框架。时代是情节发展的背景,也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影片的走向。为了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导演花费大量的笔墨连缀起一个个微小的细节:戴敏佳和黄昭第一次对打时背后墙面上印着“全面发展,茁壮成长”的红漆字、世乒赛时街坊邻里都围坐在黑盒子电视前看比赛……丰富的细节为影片营造出浓郁的时代氛围。
仅仅抓住时代的浮光掠影,尚且不足,只有真正抓住时代的精神内核才能从根本意义上打动观众。
电影开头,导演就精心设计了一出罗马街头的抢劫案。身在异国的戴敏佳被意大利警察误认为是抢劫犯和偷渡客而带回警局审问,离开警局回家的路上,对着车窗外的万家灯火,戴敏佳说出了深埋心底的心声:“只不过今天晚上,我更想回家了。”不仅仅是思乡,这股浓重愁绪的背后更包括着对祖国的眷恋与期盼。西方对中国高高在上的偏见与不公,并非仅仅针对某一项体育运动。中国乒乓所遭遇的困境是时代共同的伤痛,是潜藏在民族共同体深处的回忆,而由此所带来的奋起与拼搏才能打动观众、也才能显得更有现实深度。
在框架之外,人物也是影片塑造的重中之重。俞白眉曾在访谈中谈起剧本的最初设置:“以前的几稿剧本,戏都集中在主角一个人身上,但我觉得,它应该是一个群像戏。”正如俞白眉所设想的,《中国乒乓》的确塑造出了一群成功的角色。不同于浓墨重彩刻画人物的高光时刻,影片采取了更为细水长流的方法。导演尽可能地为每一个角色添加丰满的故事线:黄昭与父母之间的互动、白民和和李凡的爱情故事、龚枫清贫的家世,这些细节的加入使角色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上的一行行文字,而变得活灵活现、真实可感。尽管导演为每个角色都设计了相应的故事线,但这却并不湮没主线叙事,反而显得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例如龚枫的家庭情况,也只是借杜教练之口简单地提及“父亲前两年刚去世,就一个妈妈两个妹妹”,而在天津世乒赛龚枫对战卡尔逊时坐在观众席上的杜教练喃喃自语“帮你妈妈争口气”,两句话前后呼应,蕴含着中国乒乓重回巅峰路上的艰辛,令人不由得潸然泪下。
影片以三场重要比赛——釜山邀请赛、哥德堡世乒赛、天津世乒赛为主要节点连接起整部影片,而导演却花了大篇幅刻画被国家队寄予厚望却败北而归的哥德堡世乒赛,这一情节上的设置使影片的主题踏上崭新的高度:在体育赛事中,赢几乎是刻在血脉里的执念,但坦然接受失败、享受拼搏的过程,却是体育精神的展现。体育竞技绝不该止步于输赢的简单划分,不惧输、也赢得起,才是中国乒乓代代传承的精神宝藏,就像戴敏佳在最后关头对黄昭说的——“输啊赢啊,别管了,忘了,去享受。”
副刊投稿邮箱:
Fudan_media@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