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一以贯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道路,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新质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比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问题,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较大,等等。这就给我们的理论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体现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和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深刻把握,是对我国经济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新质生产力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也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准。但是,生产力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即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强调“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并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而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即一种精神生产力。科学技术从精神生产力转变为物质生产力必须与生产力的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相结合,改善其性状和功能;另一方面,通过与劳动者相结合,提高劳动者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结合的程度、质量、水平不同,是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的区别。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强调:“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不断实现历史性跨越、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不断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推进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始终坚持以科技进步不断推动传统生产力发展和跃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已经进入以创新为主题、以创新为主导的新时代。为了抓住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机遇,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一方面,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原创性、颠覆性科技,突出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中国国情变化,对中国共产党人发展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新质生产力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主要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内涵丰富、意蕴深厚的生产力理论,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高科技体现为重视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并将科技创新成果融入生产全过程。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持续突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着眼于具体的生产过程,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相结合,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主导并推动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高效能体现为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高和生产效率高。不同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效率受到组织和技术因素的影响,我们通过改进组织方式和技术水平,提升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进而推动生产力的跃升。其一,基于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创新,各类优质生产要素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流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进一步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效率。其二,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的深化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逐渐成熟,从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持续缩短,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一步提高。其三,原创性、颠覆性科技产业化的过程,推动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的变革,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能够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高质量体现为摆脱传统增长路径,不再依靠大量资源投入、能源消耗,更加符合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内在统一,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以先进生产力打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全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优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和低碳化的目标要求,成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生产力。现在,中国在多个新能源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发展潜力巨大,中国的绿色发展正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典范。
用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实践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质量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力理论来指导。
重视技术革命尤其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突破。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回顾历史,生产力的跃升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蒸汽动力领域的技术突破催生了第一次科技革命,通过蒸汽机的应用带动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的飞跃发展,使生产动力发生巨大变革,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力领域的技术突破催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通过机械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大规模的生产变得经济可行,实现了生产力的大幅跃升,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催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带动了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生产发展,使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这表明,科技革命是产业变革和生产力跃升的动力源泉,新质生产力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相伴相生。
推动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进行重大科技攻关的显著优势,正是这一制度和体制使我国在量子信息、高铁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北斗导航、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等一系列技术进入世界领先行列,为我国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创新动能。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要按照“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的发展要求,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充分激发社会发展活力,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由前沿技术、颠覆性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所形成的物质资料构成的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一是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是基本盘、老家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通过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提升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在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对标国际领先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三是前瞻性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为特征,有望发展成为新兴产业乃至支柱产业。发展未来产业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有利于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释放更多新质生产力,培育竞争新优势。
(周文,中国足彩在线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