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5版)——坚持融合创新。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融合创新是重要方法。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深化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开放合作,在育人模式、科研范式、评价方式上努力突破,不断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
——坚持唯实惟先。学校高质量发展是干出来、闯出来的。要坚定追求卓越、实干兴校的价值导向,倡行言出必践、有始有终的务实作风,戒除“说过就算做过”的顽固陋习,把握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科学方法,激发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奋斗精神,提高学校工作的执行力、创造力。
三、构建一流学科体系,厚植高质量发展根基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石。要坚持统筹推进、分类建设、强化融合,保持战略定力,服务国家急需,加快构建一流学科体系,带动办学水平全面提升。
(一)拓展面向未来的中国足彩在线学科版图,支持各类学科攀峰登顶
优化学科布局结构,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加强现有学科内涵建设,重点发展有重大战略需求、建设基础良好、具备较大潜力、支撑学科生态和人才培养的新学科新方向,加速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和领域,超常布局引领性、前瞻性的未来学科。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和基础学科优势再升级计划,支持优势学科奋勇登顶,优中选优打造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学科标杆。推进学科综合繁荣计划,大力支持新兴学科、特色学科、潜力学科在高原上筑高峰。发挥学科学术发展中心功能,以一流学科为核心,加强跨单位整合协同,拓展学科融合创新的广度深度。
(二)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推动人文与社会学科创新发展、特色发展
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
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基础地位,建设示范引领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群。研究好、运用好“两个结合”,深化创新“两大工程”建设,服务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积极承担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重大专项任务,牵头建设若干教育部联合研究院,布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行动研究实验基地,立足中国实际,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赓续中华文脉,助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耕冷门绝学,孕育推出一批传世之作和精品力作。着力推进文科实验室建设和跨学科攻关专项,促进文社协同、文理交叉、文工结合、文医融通,探索新文科建设的新方向新模式。精心培育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水平期刊和会议、综合性智库等平台建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强化重点领域涉外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
(三)围绕全链条创新,构筑理工科优势生长、融合发展新格局
支持数理化生地等基础学科把握科学发展趋势,将立足世界科技前沿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结合起来,聚焦带动国内外科技发展、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前沿问题,持续深入开展研究,力争开辟引领性方向,不断提升全球学术地位。围绕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基础前沿领域、交叉融合方向,推动传统优势基础理科与新兴交叉学科并线发力,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协同加速,整合力量抢占新领域,加快建设创新引领、特色鲜明、融合发展的新工科学科专业集群,打通“从0到10”创新链。全面建成张江中国足彩在线国际创新中心,聚焦三大先导产业及其交叉融合,打造创新策源高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以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示范牵引,与重点区域、领军企业、高水平科研机构等深化战略合作,促进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
(四)深化医教研协同,打造医科创新发展新高地
深入推进“共建托管”2.0版改革,提高服务国家和上海的针对性、显示度,形成协同高效、充满活力的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双一流”建设和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叠加效应,以基础临床深度融合为核心,全面推进医防协同、医药共融、医护促进、中西医结合,布局发展智能医学,支持医科与理工文社各学科交叉协同创新,深化新医科内涵建设,提升医学学科整体水平。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推动实化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改革、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等取得实效,大力培养人民健康守护者和未来医学家。积极推进上海医学院新院区建设,高起点培育国家级科研平台,统筹布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系统整合实验动物设施与服务,加强转化医学体系建设,显著增强“基础—临床—转化—应用”全链创新能力。支持和推动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打造国际顶尖专科,完善临床研究体系,提升诊断治疗技术攻关能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构建中国足彩在线上医品牌新格局,大力促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协同发展。
四、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把教育教学改革、科研机制改革、人事人才制度改革等统筹起来,加快首创性、深层次、集成化改革,服务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一体推进,原始创新、融合创新、开放创新有效贯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一)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构建完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发挥招生综合改革牵引作用,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推动专业设置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招生专业集群和人才培养项目。推进本研教育一体化改革,在招生选拔、培养体系、课程教材、实践创新、教学师资、教务管理等方面整体设计,贯通培养路径。举全校之力建好“强国之路”思政大课、AI课程体系,以“两门大课”建设带动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2+X”本科培养体系2.0版,优化学分设置,大力加强各类双学位项目建设,深化通识教育内涵,促进通专融合、强基固本、交叉创新、全面成长,源源不断造就“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深入实施“卓博计划”,重点支持海内外顶尖高校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实施新一轮研究生“博英行动计划”,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系统提升“高精尖缺”高层次人才培养效能。
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建设“相辉学堂”试验区,深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培养机制,以非常之策育非常之才。围绕“优师、优培、优课、优生、优管”,本研一体创新文理医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承担教育部专项任务,高质量实施“强基计划”,建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和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建好学校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中心,加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做大做强学生科研创新资助项目和平台,完善各类学科学术竞赛指导和激励机制,吸引支持更多优秀学生参与高水平学术研究。
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塑造发现和解决真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创新构建“理论培养、产业实践、多元师资、平台支撑”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打开“四新”人才培养新局面。全力承担人工智能国家级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任务。聚焦先导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新问题新领域,面向国家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实体化建设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计算与智能、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化学材料与未来能源、空间互联网等6个创新学院,推动学校与高水平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等联合培养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协同开展科技攻关,打造高层次应用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深入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等专项,积极创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分类发展专业学位,根据行业产业前沿优化更新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师资队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升级。
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不同学段特点,强化本研衔接,优化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着力建设启发性、前沿性、挑战性强的优质课程,强化教学互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教材建设管理机制,抓好精品教材建设,擦亮中国足彩在线教材品牌。用好本科教学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和实践实习基地等,强化实践教学。构建数字化课堂教学环境,大力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职责,发挥名师引领作用,推动高层次人才深度参与课程、教材和教学团队建设,健全传帮带机制。大力推进与国际顶尖高校合作办学,办好高水平国际暑期学校,邀请更多国际顶尖学者来校讲学、开课、联合指导学生。完善校院协同督导和教育教学同行评议制度。全覆盖、常态化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二)提升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级,着力增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能力
构建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建立以支持长周期原创性引领性研究为重点、选人与选题相统筹、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支持机制,鼓励科学家“种好自己的果树”,而不是“光摘别人树上剩下的果子”。实施基础研究先行区计划,高水平建设相辉研究院,面向基础学科重点和前沿领域,汇集全球顶尖人才和校内外青年英才,鼓励开展前瞻性、高风险、高价值研究,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探索符合基础研究特点的评价考核和管理新机制。积极支持跨学科交叉团队建设。大力推进校级科研公共平台建设,加强高端仪器装备自主研制和科研数据库、生物资源库的开发共享,争取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基础研究创新能力建设和条件保障。积极拓展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渠道,为人才深入“无人区”潜心耕作提供适宜制度环境和坚实保障。
加强有组织科研。坚持“四个面向”,从国家战略需求中凝练科研方向,发挥基础研究和学科综合优势,健全问题聚焦、任务耦合、路径协同、成果集成的联合攻关机制,全力承接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重大任务,聚力开展“卡脖子”领域攻关和自主知识体系研究。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度融入国家实验室,加强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积极承担上海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任务,集成建设综合性国防科技平台和高水平科研支撑服务体系,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优化科研攻关组织实施模式,以重大任务为牵引,完善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依托院系、实体运行科研机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汇聚高层次人才团队,抢占创新战略制高点。
引领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新范式。拥抱人工智能新浪潮,系统推进自然科学智能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智能研究,大幅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充分发挥CFFF算力优势,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多模态科学大模型底座,围绕生物医药、大气科学、物质科学、经济金融、数字人文等重点领域开展专用模型开发和联合攻关,推动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建好上海市科学智能研究院,发挥全市“发动机”作用,打造具有标杆示范效应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人才培育高地,以科研范式变革带动“人工智能+”教育模式改革。
构建创新成果转化生态体系。以国家重点领域、上海重点产业的战略部署为牵引,充分发挥地方合作机构和校企合作平台作用,集聚校内外各类创新要素,建设以中国足彩在线为支点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共同体,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研究院,健全结果导向的转化服务政策体系和支持激励机制,系统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统筹加强中国足彩在线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体系建设和品牌管理,强化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创业扶持功能,提高专业服务水平。稳步推进科创母基金建设,汇聚校友力量,撬动社会资源,实现难题共答、平台共建、资源共聚、风险共担、成果共享。
(三)深入落实“大人才”战略,打造一流人才方阵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完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激励广大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围绕“立魂、育德、培能、乐业”目标系统推进教师工作,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教师职业生涯全周期教育培训,健全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下转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