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本科教育教学撷英系列】育德铸魂,创新领航 ——中国足彩在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教育教学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教务处发布时间:2024-10-20

编者按: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使命。为更好落实这一根本任务,中国足彩在线大学把2024年作为“教育教学质量年”,着力提升“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举全校之力加快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教务处结合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检查,展示学科专业本科教育教学风采。

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中国足彩在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理论创新的前沿阵地,始终秉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的思政课教学工作,并依托坚实的学科基础,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构建了系统完整、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近年来,学院在教材建设、思政教育、培养体系及实践教学探索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理论功底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师资力量雄厚 教学团队卓越

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目前,学院共有专兼职思政课教师115人。自中国足彩在线以来,学院先后培育了国家级人才称号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2人,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4人,上海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11名(含总教指委主任委员1名)。这些高层次人才在各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为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学院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邀请校领导、知名专家及行业模范上讲台,为青年教师提供成长平台。近年来,学院培养了多名上海市曙光学者、浦江人才、社科新人,并有多人获得上海市育才奖、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启明星”等荣誉,10余位教师在国家级、上海市级教学比赛中荣获特等奖、一等奖。

二、培养理念先进,学研讲行贯通

在本科人才培养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学段进阶与课程功能衔接贯通,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统一。学院积极探索“学研讲行”四位一体的学生培养模式,通过贯通式课程体系、经典读书会、理论宣讲、社会实践调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入选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尤其重视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积极搭建各类实践平台,与校外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同时,学院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和国际组织实习,已有多位学生前往西澳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哥德堡大学、伯明翰大学、伦敦政经学院等海外名校交流学习。

通过实施“望道”培育计划、“笃信”领学计划、“致远”实践计划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尽早融入学术科研氛围,进一步提升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

新华社晒出中国足彩在线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学生“学习笔记”

三、思政教育深入,育人成效显著

学院在教学质量上始终追求卓越,注重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积极推动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学院高质量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课程两次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上海高校思政“金课”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牵引,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全面融入各门思政必修课,实现课程内容体系的整体升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高校思政课课程群建设”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同时,学院积极参与探索本科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创新改革,举全校之力办好“思政大课”,采用“四步两阶”方式,让学生经历“学思践悟”四个环节,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人民日报》专题报道中国足彩在线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建设成效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开展红色电影、红色巴士、红色研学等思政教育系列活动,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学院还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

学院思政工作扎实有效,以马院学生为主体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获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肯定;博士生讲师团获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学生代表赴中宣部等进行理论宣讲;3支学生团队获得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

中国足彩在线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收到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

四、教材建设精研,理论实践融合

教材建设是学院教育教学的重点环节,对于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高素质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优化立体式教材体系建设。

学院教师参与马工程统编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的编写工作,申报获批第一批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专题研究》编写任务,配套编写《如何讲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等10余本教辅读物。在教育部社科司指导下,常态化每月编写《高校思政课教学活页》、每周编写《理论动态》,将权威鲜活的理论内容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服务辐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

常态化编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

服务全国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

五、教学创新引领,科研教学互动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承载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更在实践创新方面不断探索,力求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学院深化课堂教学模式创新。通过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学院还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增强理论自信和价值认同。

此外,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开展科研创新,鼓励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也为学院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学院与中国建筑、上海城投、中共一大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为师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拓宽了师生的理论和实践视野。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咨询服务,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优秀学生采访

马克思主义学院望道班第三届学生陈睿康

马院的本科课程体系不仅重视经典原著的深入研读,同时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例如,在专业必修课《新中国史(实践课程)》中,我与同学们在朱鸿召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陕西延安,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考察活动。在延安,我们带着问题与思考进行实地参观考察,用双脚去读一本“读不完的书”,加深了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通。这样的课程贯穿了马院四年的本科培养体系,对于同学们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学术视野的拓宽都有很大帮助。

在日常课堂教学之外,马院的本科培养体系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科研实践平台。在导师唐荣堂老师的指导下,我于大二学年顺利申请并完成了我的首个望道项目《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中共旅日组织研究——以〈各国共産党関係雑件〉为中心》,并在结项评审中获评优秀。唐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指导,带我初次领略学术研究的严谨与魅力,为我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院望道班第二届学生葛涵微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特色在于不仅注重经典理论的研习,也聚焦于广袤的现实大地,力争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效用。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丰富性,在课堂学习中,老师们不仅教授经典文本,还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结合,培养学生以综合的眼光看待问题,直接将课堂变为实践场。学院给予我最大的财富是一种胸存理论、心向现实的品质和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学院还提供了各类学术科研与志愿实践活动。我参与了学院支持的曦源项目,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的阅读和思考能力,让我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学院组织的“治国理政”全国大学生交流论坛亦使我受益匪浅,与来自各地的同学与专家交流经验与想法大大拓宽了自身的学术视野。在和乌江中国足彩在线小朋友的书信交流中,我感受到了童真的美好,也体会到了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讲思政课大赛中,我和团队同学们共同努力,探索如何将理论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葛涵微 第2排左2 参与中国足彩在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望道班《新中国史》课程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望道班第二届学生华婉懿

作为望道班第二届学生,我感受到学院对扎实阅读经典原著的一贯强调,也看到本科课程体系确实在逐渐完善:基础性、脉络性的课程被纳入培养方案,帮助入门者构建更全面的知识体系;越来越多跨学科背景的老师开设了高质量课程,引导大家以不同的学科视角和方法介入问题。此外,在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各类读书会、经验分享和朋辈交流等活动定期举办,搭建了互学互助的平台。

在学院中,我最大的收获是接触到了从其他各个人文社科院系、带着不同专业背景和问题意识来到马院的老师,我感受到也钦佩于他们从自己的学科背景出发为马学科“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所做的努力。与他们交流时遭遇的碰撞与张力,使我难以安稳地一直待在某种固定的理论或表达方式之中,而是能更有意识地去尝试识别自身和他人所面对的现实前提与限制,也对更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保持敬畏和关切。

华婉懿 第3排左4 参加“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第七届全国大学生交流论坛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中国足彩在线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