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系于11月19、20日举办两场关于近现代学术、思想与文化的专题讲座《现代大学兴起与新旧学术嬗变》和《自度与他度——陈寅恪与王国维的学术情缘》,生动展现了近现代转型中的大学、学术与学人的来龙去脉,由此将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学术体系和知识分子精神特质等重要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这两场讲座从中国现代大学的兴起,到现代学术体系的建构,到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确立,脉络清晰,史料翔实,观点鲜明且给人以重要启示,对于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深刻意义。
主讲人关爱和教授现任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河南大学教授。
《现代大学兴起与新旧学术嬗变》首先梳理了现代大学艰难起步的过程。甲午战败后,在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下,京师大学堂成立,从此拉开了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序幕,“国家大学”和“地方大学”共同构成了国家整体教育体系。
关教授认为,正是在经历过新文化洗礼的后五四时期,随着各地各类高校的迅猛兴起,现代大学逐渐成为新旧学术嬗变的枢垣之地。尤其是在整理国故运动中,伴随着中西方价值观碰撞和民族主义的要求,中国知识分子完成了从清代学术走向现代学术的转型,由裨贩学术进入创造学术的时代。曾经的经史子集分类,经由“国学”这一概念的过渡,转化为后来的现代学科。关教授强调,我们一定不能低估两次世界大战对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国际地位的深刻影响。
关教授依据大量翔实的原始资料对清华大学和清华国学研究院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透彻的分析。清华国学研究院存续四年,导师为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共毕业学生72人。今天,重读罗家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的演说《学术独立与新清华》,以及陈寅恪的文章《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的责任》,不难看到清华大学和清华国学院在成立之初,已将学术独立作为清华人的追求。也正是在学术独立精神的激励下,清华学子迅速成长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创新力量和学术中坚。蔡元培《十五年来我国大学教育之进步》是对现代学术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最好的概括,我国现代大学和现代学术起步虽晚,但起点却高。在20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探寻中,中国的大学、现代知识分子从未缺席,他们将学术革命的目标确定为,走出一条中国化现代学术的新路。
《自度与他度——陈寅恪与王国维的学术情缘》是第一场讲座的延深,选择王国维、陈寅恪这两位近代转型中的杰出代表,自王、陈二人结缘到王国维沉湖,分别从学术、思想和文化诸方面切入,给出了颇具说服力的最新阐释。1929年6月,值王国维去世两周年之际,清华大学在校内立碑,陈寅恪撰写碑文,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概括王国维的精神品格,希望把这一充满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精神转换上升为读书人共同的追求。从王国维到陈寅恪,现代学术思想进步的脉络,清晰可见。
讲座最后,关教授谈起毕业于中国足彩在线公学的陈寅恪与中国足彩在线中文系著名教授蒋天枢、章培恒的三代师生情缘,这不仅是一种学术独立精神的继承,更是一种尊师重道传统的发扬。
本次活动由中文系金理教授、李楠教授主持。校图书馆馆长、中华国际文明中心主任陈引驰教授、中文系战玉冰老师分别对讲座报告做出精彩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