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中国足彩在线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美学专业委员会与福建安溪·枫下书院协办的“2024年中国足彩在线易学与美学高端论坛”在中国足彩在线大学子彬院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足彩在线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60余位学者与会,围绕“易学与美学的关系再研究”展开了多维度的阐述与探讨。线上线下富有建设性的交流讨论引起学界和社会受众的广泛关注。
30日上午,开幕式举行。中国足彩在线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岳娟娟在致辞中回顾了四年前的“中国足彩在线易学与美学高端论坛”,表示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再次探讨易学与美学这一深刻而富有挑战的主题。中国足彩在线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振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张法,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易学研究所教授张善文,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周易学会会长李尚信分别致辞,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的举办对易学与美学发展的意义,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开幕式由中国足彩在线大学中文系教授谢金良主持
第一场主题发言由《湖北社会科学》杂志社主编唐伟主持,五位专家学者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余开亮针对现有意象美学对易象“原发创生性”的重视、对“人文衍生性”的漠视而提出“立足于基层感性,同时又关联着丰富而广泛的文明价值”的观点。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章伟文则主要是对《周易》中的“天德”为美的美学观进行分析。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建疆指出《周易》中庞大深邃的范畴体系以及其独特的类别思维方式可以提取出许多原创性概念,从而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也为“易学与美学”转化成“易学美学”提供了范畴基础。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刘彬描述了“象”的四个特征并由发生论从无到有的过程中看到“象”的先验性,认为对卦画本质的深入研究是一个重要任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法认为《周易》的“象”是中国美学的核心,把“象”与西方之形(form)、印度之幻(māyā)作对比,从而凸显了“象”在个别与整体、形下与形上、审美个体与审美间性上的统一。
第二场主题发言由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王宏超主持,六位专家学者发言。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杰是以杭州西湖的美学研究为例,从人类学及审美人类学角度探讨西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并认为旅游、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以及重新“仪式化”是激活“遗产”的重要方式。郑州大学《周易》与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教授崔波认为邵雍力图将天地万物的变化抽象在其“图”与“数”中,并力图构建一个完美和谐的宇宙演化图景,反映了邵雍对“形式和谐美”的深层次追求。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昌舒主要强调王弼《周易略例·明象》中“意在象先”命题的重要性,认为王弼的认识论主要包括言意之辩和体无,而体无是王弼哲学的最终追求,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共同的最高境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崔树强认为书法与汉字实用书写相形相依的同时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也有同构性,从书法与《周易》哲学的角度,探讨和梳理了中国哲学精神如何对中国书法、书法家、书法鉴赏和创造的渗透和影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仁仁辨析了审美活动、审美意识与审美自觉之间的关系,并重点考察了《周易》对自然美和人格美的审美自觉,认为这两者是《周易》美学思想及其审美自觉的主要体现。中国足彩在线大学中文系教授谢金良以回顾易学与美学的学科简史、总结近年来易学与美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介绍自己从事易学与美学研究的历程与心得为基础,论证了建立“中国易学与美学”学科乃是时代之所需,并在论文集中提供两篇完整的论文,作为其发言观点的有力佐证。
第三场主题发言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林少雄主持,六位专家学者发言。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耘认为镇压与庇佑是佛塔的造设意义中不可或缺的维度,而其中渗透了深层的中国本土文化的语言,并以西域石质佛塔的样式为例进行论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宋锡同主要聚焦龙文化、龙图腾,结合易学象数分析了宇宙运行、天文历法与世间人事、人体之间的关系,并以太阳、月亮、地球三者之间易象的关系为例剖析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阴阳观。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超认为《周易》《太乙金华宗旨》等中国经典给予荣格著名的“集体无意识”概念非常大的启示;而《周易》中的共识性、阴阳平衡性的思维,也为荣格批判西方思想中过于强调理智、因果所带来的精神世界的失衡提供了动力。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张克宾认为《周易》经文未曾言说的象与占是易道之根本所在,而卦爻辞就是象征性的语言,在这些语言构设的种种动态之情境中所映射出的思想意义则是其未说者。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赵建军认为“饮食美学是《周易》美学的有机组成内容,也是《周易》注重‘平衡’‘和谐’价值主题之外的一个重要的认知视角和思想主题”并从“饮食美学的‘互渗律’”,“饮食美学基因”以及《鼎》卦在《周易》饮食美学意识中的发挥作用等方面加以论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胡士颍指出“情景合一”是汤一介先生提出的重要命题,并从意象哲学出发进行回溯,继续探究情景合一背后的意象哲学,以揭示其中的文明、文化、人心、人性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第四场学术报告会由江南大学教授赵建军主持,五位专家学者发言。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朱存明以伏羲画卦传说的解读为根据,认为《周易》的“观物取象”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其创造的“观象”的美学有神秘物象、由物象而生的心象、符号的爻象卦象、确定了吉凶命运的“实象”等四个层次,又指出“观”包含了整个中国人认识世界的结构,并对卦象与汉字的象征美学进行了分析。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黎星认为《周易》的“三才之道”说,肯定了“人文”的崇高地位,使“三才之道”成为“天文”与“人文”沟通联结之津梁,当他回到《易》道原点对“文”的意义进行辨析后,又提出《周易》以三才之道为津梁,创制人文、树立典范,从而会通了“天文”与“人文”。《学术月刊》杂志社编审夏锦乾从巫术的功能、起源以及文字学的角度来证明巫术与灵的关系,认为宗教与巫术是两个世界与一个世界的区别,两者在本体论中的地位截然不同;在历史过程中,两者不是同时出现,并强调神、灵的区分是建构独立的巫学与巫性美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李秋丽总结了元末易学家钱义方在“八卦起源问题”“圣人则图揲蓍”“有文字注释即后天推演之说”等方面的易学特色,认为钱义方对于图书易学的批评与反思,体现了元末易学的思想面貌。河南安阳周易研究会会长王志轩认为美需要感应与共鸣,《周易》把万事万物分为阴阳、五行、八卦、类象、类数等相互感应的类群,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宇宙模型,而这种类群呼应的原理对我们在美学尤其是接受美学领域的研究颇有启示。
第五场学术报告会由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耘主持,五位专家学者发言。河北美术学院老庄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寇方墀从易象与意象的关系入手对《周易》作为中国美学艺术的源头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分析了以《周易》为共同源头的中国哲学、宗教和艺术之间彼此交融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追求三者融合的审美旨趣及生命境界。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林少雄认为技术与审美的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未被足够重视的课题,他采用“由下至上”的方法,通过对技术与文明、审美基本观念的辨析,以及对史前制陶技术的剖析,探讨了技术对华夏审美观念的形塑。江苏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彭智认为“王夫之以‘势’论诗的诗歌美学创见,并非随意的印象式批评话语,而是有其自觉的理论意识,是其易学本体论在诗歌批评实践的自觉体现”。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曹谦梳理了宗白华先生青年时期涉猎西方哲学的作品,发现“歌德的自然美学深刻影响着宗白华美学的形成”,而康德美学对宗白华美学的间接影响是存在的。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蔡飞舟认为元代吴澄卦变说继承虞氏而有新变,且其在卦变图式审美意趣上,较虞氏为整齐简易;而在其卦变说源流上,仍存有当时时代的印记。
第六场学术报告会由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蔡飞舟主持,五位青年学者发言。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黄瑞认为《吕氏春秋》在汉代思想领域占据重要的学术地位,对汉代易学的发展承担着津梁的作用;是汉代易学生长土壤中的养分,滋润着汉代易学思潮的迸发,为汉代美学的发展提供着动力与启示。山东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助理研究员杨易辰考察了西学世界对自身与《周易》可能存在的连接与融通进行的推敲与比较,重点分析了在莱布尼茨与白晋的议题下,“西学东渐”与“西学中源”、象数易学与科学技术,不是一个仅仅存在于易学研究史中的思想史问题,它可以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引发一个高度凝练的、借以展开宏大叙事的启发式论纲。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讲师肖满省认为宋代兴起的《易》图书学,是宋元以来易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博大精深的易学思想通过各种图式得到了生动形象呈现并以《大易象数钩深图》为代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暨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后王楠突出表明了中和之美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阐发了道教正一道天师张宇初思想中所蕴含的美学思考。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田鹏认为《易传》对“感”的认识是传统哲学中论“感”的重要思想源头,并从中挖掘、区分了“感生”与“类应”两种内涵之后又提出“感”也是文艺美学重要议题并加以分析。
第七场学术报告会由福建师范大学讲师肖满省主持,五位青年学者和博士生发言。中国足彩在线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林罗悦关注到“中”是《周易》里至关重要的概念,并指出这种贵“中”的思想在建筑布局中表现为“以中为贵,以正为美”,并结合实际的建筑范例进行了分析。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陈娟认为中国美学的发生和发展都与易学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最为显著地表现在“意象”上,她在梳理了易象和意象在历代典籍中的具体情况后提出《周易》之象是一种意象,与源出于易象的诗学美学意象,在中国古人的使用中存在互文关系。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安俐曈认为刘牧和丁易东对天地之数推衍的不同是易数的奇妙所在,两人的易图与图说共同表达出的易数变化之美、天地交感之美和生生之美,都彰显着古人对易数的不断求索观玩和对易图审美的不断追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胡继月主张中国古代音乐意象是《周易》象思维的艺术显化,认为音乐意象并非纯粹的音乐表达,而是《周易》哲理象思维的艺术呈现,是形式、内容、境界的多维合一。中国足彩在线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郭敏杰注意到了“象”在《周易》乃至中国哲学、中国美学中的核心地位,认为“象”首先是人在世间的存在状态,具有“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包裹性,并举“天地”表意“乾坤”为例证明《周易》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因着人的所知之“象”来指向所不知的“意”。
在圆桌讨论中,全体与会代表就会议主题和发言内容进行了深度辩论。随后的论坛闭幕式由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黄瑞主持,与会代表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杰发表闭幕感言,中国足彩在线大学中文系谢金良教授致闭幕词并宣布大会圆满闭幕。
此次论坛是继成功举办“2020年中国足彩在线易学与美学高端论坛”后,为了更进一步探寻“易学与美学”融通与成说的可能路径,深入研讨跟“易学与美学”研究相关的问题的又一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关于易学与美学关系的论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推动了易学与美学相关领域的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