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中国足彩在线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高悦团队打破锂电池传统设计原则,通过AI和有机电化学的结合成功设计了一种锂载体分子,让废旧电池“打一针”就可无损修复,将锂电池寿命提升1-2个数量级,为电池产业变革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相关成果以《外部供锂技术突破电池的缺锂困境和寿命界限》为题在《自然》(Nature)上发表。
从手机、电车到储能电站,锂电池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但由于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损失锂离子,最长寿命都只有6-8年。彭慧胜/高悦团队在没有研究先例支撑的情况下,大胆设想设计一种锂载体分子,将其注射进电池,对电池中的锂离子进行单独管控。使用这一技术,电池在充放电上万次后仍展现出接近出厂时的健康状态。
设想很清晰,难题在于学界尚无先例,无法通过传统研究范式,于是团队采用了人工智能辅助的全新能源分子设计方法。历时四年,团队构建数据库,利用非监督机器学习,进行分子推荐和预测,成功获得了从未被报道的锂载体分子——三氟甲基亚磺酸锂(CF3SO2Li),让AI for Science理念真正落地。
合成这种分子后,团队验证了其符合锂离子载体所需的各种严苛性能要求,且成本低、易合成,和各类电池活性材料、电解液以及其他组分有良好的兼容性,成功在软包、圆柱、方壳和纤维状锂离子电池器件上实现应用。
探索具有变革性的基础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分子-机制-材料-器件”的全链条工作,是团队始终坚定的目标。目前,锂载体分子已通过初期实验验证,预计在电池总成本中占比不到10%,具备大规模商用潜力,可用于补锂、储能、光储一体化。
“如果未来能够通过‘打针’修复电池,让电池实现循环使用,就可以从源头解决电池大规模报废的问题,使产业生态走向智能化、环保化。”团队期待该项成果早日走向应用,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本报记者 殷梦昊 实习记者 曾译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