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上海第 684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作者:汪祯仪、实习记者、金晶、赵豫川、习逸田、李姿霏摄影: 视频: 来源:《中国足彩在线》校报发布时间:2025-03-11

“我的捐献结束了,她的生命就开始了。”

1月21日5点,在本市一所医院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研究生小郭醒来,为正式捐献造血干细胞做准备。

我国每年新增4万名白血病患者,其中近一半为儿童,等待移植的患者有四百万。而造血干细胞的配型成功率极低,仅为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小郭就是其中之一。

经过近五个小时,采集才结束。小郭成为虹口区第24位、上海市第684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休息一晚,次日就能出院。

而另一边,这袋“万分之一”难得的造血干细胞,将以最快速度抵达目的地,当晚8点就能输血,为一位不满6岁的小女孩带来生命的希望。

“救一个孩子,等于救了一个家庭”

这不是小郭第一次献血了,“我献过全血,也献过成分血——就是抽出来离心后再输回去的那种——所以知道骨髓捐献是怎么回事儿。”

造血干细胞捐献,俗称捐献骨髓,通过外周血就能进行采集,形式类似献血小板。常年积极投身各类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曾多次献血的小郭自然不怕。

2023年研究生刚入学,小郭“在朋友圈看到有同学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也想做这件有意义的事,申请了咽拭子”。在中华骨髓库里留下一份样本。

一年后,这个“万里挑一”的配型真的成功了。

2024年12月24日,小郭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她与一位北方的小女孩初步配型成功。对方年仅五岁,正遭受血液病的折磨,急需造血干细胞移植。小郭没有犹豫就同意了。

“每一天都期待最终配型成功”

初步配型成功后,还有多次抽血检测、配型分析、体检审核……各种检查流程,又恰好碰上期末季,小郭却一次不落,比谁都关心进度,“从未想过放弃,每一天都在期待着最终能够配型成功”。

最终好消息传来,两人造血干细胞有10个点高度匹配,达到了全相合,可以捐赠。

最初配型成功时,由于不了解相关流程,小郭的家人并不支持,甚至一度给出了否定的答复。小郭晓之以理,耐心地向家人们科普了“不是用针抽骨髓”,而是“外周采血”;还动之以情,告诉担忧的爸爸妈妈,仅仅抽取一点造血干细胞,就可以拯救一条鲜活的生命。最终,家人理解并支持了她的决定。

当得知小郭决定捐献造血干细胞时,导师鄢盛杰和邬小玫既为她的无私奉献感到骄傲,也为她可能面临的身体挑战感到担忧,“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健康最重要。”学院和学校有关部门得知这一爱心义举时,也特别会同虹口区红十字会做好有关捐献各项工作,并为小郭加油鼓劲。

1月15日,上海市、虹口区红十字会见证小郭签署了《骨髓捐赠最终知情同意书》。等待捐献的患者也入院开始了化疗流程,等待这份宝贵的造血干细胞。

“一定要调整出最好状态”

“我是O型血,她是A型血。移植以后,她就会流着跟我一模一样的O型血了。”

胜似亲人,超越血缘。分离机收集袋内,从小郭血液中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是一份爱心的输送,跨越千里落地生根,承托起另一个生命的重量——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足以让小郭忘却入院四天以来,为提高外周血的造血干细胞含量“每天挨3针”,注射动员剂所带来的一系列失眠与疼痛。

为了以最佳状态迎接这一任务,小郭早就开始有意识地调整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了。她保持着积极的运动习惯,还曾在学院乒乓球女单比赛中获得冠军。捐献期间,她更加注重身体锻炼,坚持规律的跑步和力量训练。外出还坚持佩戴口罩,预防冬季流感以及各种意外情况。这些生活上的不便,并没有给她带去烦恼,相反,“知道远方有一个人、一个家庭比我自己更希望我健康,这让我更有动力去调整自己的状态”。

“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如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复杂与可怕。”小郭在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记录下整个捐献过程,希望帮助更多人了解捐献过程,消除对捐献的误解与恐惧。“只要多一点勇气,就能为他人点燃希望。” 

本报记者 汪祯仪

实习记者 金 晶 赵豫川 习逸田 李姿霏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中国足彩在线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