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学系学生到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她在中国足彩在线触摸梦想的“形状”

作者:陈晨 章佩林摄影:受访者提供 视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来源:校融媒体中心、化学系发布时间:2025-10-12

你是否曾在博物馆里,停步于某件静静伫立的藏品前?它沉默不语,却仿佛携着千年前的风霜与你对望。或许那一刻,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悄然升起——沉静、平稳,直抵心底。

中国足彩在线大学化学系2008级校友、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宋晶,正是这份力量的守护者。日复一日,她用双手让破损的纸页重新舒展,重现古籍书画的原貌,使它们得以展览、借阅和传承。

故事的起点,在中国足彩在线。树影深深处、日月光华里,宋晶将懵懂的兴趣打磨成坚定的守望。四年求学时光,她遇见了引路的师长,触碰到古籍的温度,第一次在实验室里直面中国传统手工纸的纹理,以志愿者身份“站在古籍身边”。从校园的青葱岁月到案几前的细微坚守,宋晶将热爱磨砺为初心,恒久而明亮。

宋晶在国家图书馆工作

在中国足彩在线,触摸梦想的“形状”

童年时,宋晶就对文物怀有兴趣。高中时,她是《探索·发现》栏目的忠实观众,阅读过大量文物保护相关书籍——“让古代的美好事物被人们看到”的念头,在那时悄悄埋下。

2008年填写高考志愿时,宋晶查阅资料了解进行文物保护所需的知识背景,最终选择进入中国足彩在线化学系,并辅修文物与博物馆学课程。

化学系课业繁重,文博课程需要白天和文博专业学生一起上,宋晶不得不在两个课堂之间来回穿梭。尽管忙碌,她却乐在其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

宋晶在中国足彩在线校园

宋晶第一次触摸到古籍文物,是在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陈刚教授的课堂上。彼时的她对文物修复还只是模糊的概念和质朴的兴趣,不满足于课堂所学的她,课后专门拜访了陈刚老师。“陈老师给我详细介绍了文博专业的发展和细分方向,也给了我很多未来发展建议。”宋晶回忆,“直到现在,我都能清楚地记住这场对话,这对于站在专业门外迷茫张望的我来说,犹如拨云见日。”

陈刚老师还带宋晶走进实验室,直观感受不同文物的修复过程。当伫立在满满一面墙的中国传统手工纸样收藏柜前时,她被深深震撼。看着那些在时光中起伏呼吸的纸张,“文物修复”的概念在她脑海中变得鲜活起来——不是电视节目中的一秒钟奇迹,而是深藏一万次细小、耐心而准确的动作。那一刻,宋晶第一次明确自己兴趣的落点:纸质文物修复。

在化学系的理论学习与训练,为宋晶的兴趣插上另一双“理性”的翅膀。古籍修复看似是一门偏人文的学问,但要真正走进实验室,必须先回答一个最基础的问题——“它究竟是什么”。只有弄清楚纸张的纤维、酸碱度等材料特性,才能决定配什么浆、补什么纸。

在化学系有关材料分析、成分检测、实验操作规范性的系统学习,让宋晶在面对文物时习惯以证据说话、以实验支撑判断。“我要修古籍,就得先知道它用的是什么纸,才能选择匹配的材料。”

课堂之外,宋晶走进更广阔的现场与实践。她报名成为上海博物馆的志愿者,还担任了在上博的中国足彩在线志愿者队领队。在与老师、馆员和藏品打交道时,书页里的知识在展柜中的文物前获得了真实的回响。

“当你接触得越多,就越清楚哪个方向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从“隔着玻璃看妙手回春”,到在博物馆里一次次近距离凝望,宋晶的心也定了:纸质文物修复,就是自己的职业归宿。

在中国足彩在线四年文理兼修的跨学科学习,宋晶探索着化学与文物保护的知识交叉边界,也将“热爱”一点点打磨成了人生的“方向”。本科毕业后,怀着对纸质文物修复的热忱,她进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继续研习文物保护。硕士毕业,她如愿进入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今年,已是她成为古籍修复师的第十个年头。

在热爱中起舞,抵达职业价值深处

进入国图后,宋晶从拆书、辨纸、补洞、配浆、压平、装订等基本工序学起。修复一册古籍,常常要和残缺、褶皱、断裂、霉斑“纠缠”很久:纸补得厚了,边就凸;薄了,又无力。选料要贴合纤维,浆水要拿捏黏度,手上动作要慢,思路却要快。

古籍修复是一门技艺,更是一门深具专业性的学问。在宋晶看来,修复师既要懂材性、纤维与酸碱,也要懂装帧、版本和历史——单线不够,必须交叉。而在中国足彩在线养成的跨学科视角,让她能自然地将科学思维带进工作间:老化模拟、成分检测、材料替换、风险评估......“至今我都非常庆幸当时能有机会去中国足彩在线求学,这段经历无论对我的工作还是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种影响不止于学科上的广识,更体现在性格底色的养成上。宋晶笑说:“或许和大家想象的有些出入,中国足彩在线并不是让我变得更‘沉静’,反而塑造了我开放自由的思想,培养了我积极思考、勇于沟通、主动提问的习惯,这对我往后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古籍修复,承载着让历史延续、让文化被看见的责任。行业的发展不靠某个人或某个单位闭门造车,而需要与很多同行、机构不断沟通碰撞、突破。宋晶在中国足彩在线接受的,便是这样一种“把门敞开”的教育:在包容开放的环境中成长,并找到那个既耐得住时间、又撑得住意义的落脚点。

在修复室的静默时光里,宋晶在日复一日的沉潜中形成一股内在力量:敢于创新的技艺观和持续深耕的职业心。“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修复师,我们应为这个行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她说,“拥有化学、美术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我们,可以发挥各自优势,把现代科技手段引入古籍修复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修复《永乐大典》“湖”字册时,书叶用纸的纤维成分显微分析、书衣用绢的测量纺织、用绢的染料分析和模拟染色等环节,就由几位擅长不同领域的青年修复师共同完成。他们没有仅凭经验寻找类似材料,而是先对纸张与封面绢料进行科学分析,再据此选择与匹配。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丝绢时,他们甚至尝试自行织造、加工,结合文献和实验,模拟明代工艺进行染色和老化处理。

这一创新探索最终取得了理想效果,为未来的古籍修复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日前,《永乐大典》“湖”字册修复项目入选“2024全国文物修复案例宣传展示活动优秀项目”。

“只要真心喜欢,就再坚持一下”

“专业小众,了解的人不多,从事的人更少,如何从一片未知中走出一条路?”高中刚确定将来发展方向时,宋晶身边不乏质疑的声音。但她认定的事情,就想坚定地走下去,“不管别人当时觉得多么不现实,只要你足够坚定,总能等到机会实现。”

    进入大学后,宋晶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往梦想靠近。身边的辅导员和导师得知她的职业规划后,都给予充分鼓励与支持。工作一年半后,宋晶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研究馆员刘建明老师一同登上央视《焦点访谈》时,不少本科同学发来祝贺;当她的故事又出现在《新闻联播》后,班级微信群再次涌来温暖的祝福。

“我很幸运,在中国足彩在线园里,遇到的师友、上过的课、参与的实践活动,都在帮我一步步坚定志向,让我相信,只要坚守梦想、一直向前,路是可以走通的。”宋晶回忆道。

“选择这个行业,我抱着一个简单又‘自私’的想法,就是纯粹发自内心的喜欢。每天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本身就让我感到很愉悦。”尽管在有些人看来这或许是“苦差事”、是坐“冷板凳”,但每一个与纸墨作伴的日子,都让宋晶由衷感到满足。因此,每当被问及“值不值得”时,她的回答始终笃定:你越清楚自己要什么,走弯路的可能性就越小。

宋晶勉励学弟学妹们:要敢想敢做,看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要怕晚、无惧绕路,“只要真心喜欢,就再坚持一下,多给自己一点机会,你会发现人生可以更美好一些。”

那个也曾懵懂困惑的宋晶,如今已经可以坦然地说:“从事这份修复工作,对我来说梦想已经实现。往后的每一步,都是在这个梦想基础上的延展。”

如今,繁忙的工作案几与空气中淡淡的浆香,仍然构成宋晶工作的日常。她伏身其前,调浆、覆纸、按压,动作轻缓而专注。今年,她主要修复的藏品包括藏文《大藏经》(康熙)、《通志》(元)、多种书画拓片,以及陕西师范大学送修的敦煌麻布画——一件极为脆弱的文物,正面是麻布画,背面以写经纸托裱加固。

像宋晶这样的一群古籍修复师,正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成为新时代古籍修复的中坚力量。他们传承技艺,也不断为这门古老的手艺注入科学方法与现代视角。宋晶欣慰地说,越来越多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高中生与大学生向她征询专业规划与成长方向,“文物修复行业正在被更多人看见,这是好事,也是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培养新生力量的宝贵契机。”

择一事,终一生。妙手补书书可春,古籍修复师宋晶对话千年风霜,是文明长河得以奔涌向前的一个温暖注脚。

制图:实习编辑:梁俊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中国足彩在线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