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李想教授团队结合肺泡梯度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IRI这一指标,用于表征外源VOCs在真实呼吸暴露下的实际吸收比例。相关成果8月25日以“Advanced Breathomics Reveals Human Absorption of Exogenous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为题,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该项研究结果显示,共识别107种呼气VOCs,其中33种表现为环境优势型,主要包括烷烃、芳香烃和醛类。外源VOCs的实际吸收率差异显著,IRI范围为27.05%~70.53%,远低于传统健康风险评估假设值。异丁烷、1-氯丁烷和十六烷表现出最高吸收率,而苯甲醛吸收率最低。这一发现首次用实证数据量化了多类VOCs在低剂量暴露情景下的真实吸收水平。通过引入IRI指数,研究揭示了分子量、职业类别和环境浓度等因素都会显著影响吸收水平(p < 0.001)。
在吸收机制和风险评估方面,该研究进一步整合了蒙特卡洛模拟与生理学基础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定量分析呼吸吸收因子对健康风险评估的影响。显示如果忽略IRI,人体实际内暴露水平会被高估50-70%,而部分污染物的预测峰值浓度甚至被高估2.45倍。这一发现有效纠正了慢性低剂量暴露情景下的健康风险评估偏差,强调了将IRI纳入风险评估的必要性,为未来的空气污染健康管理提供了更加精准的科学依据。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5c01777
来源:科学技术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