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博士毕业即加入中国足彩在线任独立PI,三年内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十余篇研究成果,担任30余种权威期刊审稿人,31岁晋升中国足彩在线大学副教授。
在中国足彩在线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从事空间组学AI算法研究的原致远,似乎天生就是“科研圣体”。
天赋之外,唯有热爱与坚守可抵漫长科研路。无数个难眠的夜晚,数不尽未知的挑战,对科研的赤子之心支撑着原致远行稳致远。
没有博后和海外经历,在“随机游走”中锚定未来
每周抽一天,早九点到晚九点,是原致远与团队的固定组会档期——一对一交流,每人一小时,雷打不动。即便当前团队规模已经扩展到十余人,这个传统却依然保留。
原致远和学生一对一交流
31岁的原致远,3年内在多个国际顶尖期刊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今年刚升为中国足彩在线大学副教授。他带领团队所深耕的空间组学领域,是国际学界竞争激烈的前沿阵地。
空间组学是在基因组学和单细胞测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以在保留细胞空间位置信息的同时,精确检测单个细胞中分子表达信息。简单来说就像是一个“照相机”,可以给细胞拍一张“超清全景照片”,不仅能看清每个细胞里所有基因和蛋白在做什么,还能知道它们在组织“社区”中的精确位置。这张“超清全景照片”,可以直接揭示疾病的组织微环境,从而为精准诊断、新药研发和疗效预测提供传统技术无法获取的关键空间信息。
“我走上空间组学这条路,像是一场命中注定的‘随机游走’”,原致远回忆道。
但现在看来,那看似随机的每一步,都踩在了时代交叉学科发展的脉搏上。他意识到,真正的前沿创新,可能就诞生于这种不同学科思想碰撞的“边缘地带”。
高考后,原致远本来第一志愿打算学数学,但却阴差阳错被计算机专业录取。既来之则安之,在本科学习中,他逐渐喜欢上这个专业。大三时,同大多数学生一样,原致远保研、留学两手抓。参加清华自动化系夏令营时,他在和生物信息学国际大牛张奇伟教授的交流中萌生了对交叉学科的兴趣,并选择了清华直博。
在张奇伟教授的实验室,原致远开始了自己的博士生涯。这是一个兼具生物学与信息学背景的实验室。前两年,原致远没有被限定研究方向,不断摸索和尝试,虽然没有明确的结果产出,但大大锻炼了他的探索能力和独立思考。
博士第三年,原致远加入了一个和化学系的交叉研究课题,研究细胞的空间代谢,这是他在博士期间最重要的课题。“当时这个研究比较前沿,国际上也没有什么技术路径可借鉴,得靠自己摸索。”
在导师指导下,原致远和团队其他成员成功开发出单细胞空间代谢组分析新方法,结合了高空间分辨率成像质谱和一组AI算法,可以进行多尺度组织微环境量化与解析。该项技术后来被成功转让,用于临床及科学研究。Nature Methods期刊评论称“这项研究表明质谱成像空间代谢组进入亚细胞时代”。
博士毕业之际,原致远也纠结过是继续从事科研还是去业界工作。同院系很多毕业生选择了去互联网大厂,原致远也拿到了某大厂offer,但他仍然很难割舍对科研的兴趣。最终,在与导师和师兄的交谈中,他决心留在学术界潜心研究。
经导师推荐,他结识了中国足彩在线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这次相识宛若千里马遇上伯乐,冯教授非常看好原致远的科研潜力。
“我们没有简单地用海外经历、博士后资历这些硬性指标去衡量他,而是更看重他博士期间展现出的巨大原创潜力、对前沿方向的敏锐嗅觉以及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冯建峰坦言,“我们相信,给这样的年轻人一个独立的起点和充分的信任,就是最好的支持。”
在冯建峰的引荐下,2022年9月,既没有博士后经历、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原致远以青年副研究员身份破格加入中国足彩在线,开启了他的“第二人生”。
原致远的入职是中国足彩在线大学和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在青年人才引进上的一次“破格”实践。中国足彩在线近年来深入实施“大人才战略”,不拘一格引才、用才、育才,集聚一批像原致远这样的青年英才。
从单枪匹马到汇聚英才,在“无人区”定义新问题
初到中国足彩在线,原致远度过了一段“单枪匹马”的科研时光。
作为青年副研究员,没有博士生名额,没有科研团队,他一个人做实验、改代码、写论文,常常在办公室通宵达旦,甚至铺上行军床过夜。
即使“创业维艰”,原致远也“不改其乐”。虽然在旁人看来是高强度的工作,但对原致远来说只是平凡的“日拱一卒”。
皇天不负有心人,短短2年时间,原致远“深入一线”的一作研究陆续在国际顶刊开花结果,建立了系列AI算法和工具,针对空间组学数据稀疏性高、数据规模大、批次效应严重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算法也产生了诸多临床和科学应用价值,例如发现了与哺乳动物大脑衰老密切相关的细胞互作机制、识别了驱动三阴性乳腺癌亚型的特异性微环境等。
2023年,原致远作为一作兼通讯发表于Nature Methods上的论文图示
科学研究是系统性、组织性的工作,尤其是对于学科交叉融合而言。在个人高效产出的同时,原致远也积极展开各类合作,积累了很多组建团队的有益经验。
和国内外各课题组的合作过程中,许多老师对原致远对科研能力高度评价,将学生送来学习,使得原致远以联合培养的形式组建了一支来自天南海北的研究队伍。其中,不仅有中国足彩在线的学生,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山东大学、京都大学、莫纳什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生,专业涵盖计算机、数学、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等,大家线上线下协同工作。“这些都离不开类脑院灵活的组建团队制度和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原致远说。
课题组学生在办公
虽然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但大家在科研专业方面的配合度极高,工作产出效率斐然。这支年轻的团队几乎每日都要进行两三次头脑风暴,办公楼的会议室俨然成了思想碰撞的“战场”。
来自山东大学的博士生邹麒回忆道:“当时原老师带领我和另外三位同学一起做研究,因为离得近,大家发现问题后可以立马讨论,效率很高。虽然很累,但每天过得挺开心。”
集体组会上学生汇报研究进展
空间组学的研究尚处于蓝海阶段,还有大片“无人区”待发掘。“容易被看到的科学问题大家基本都挤着去做了,而真正有意思的是去开辟一片无人区,定义全新的问题。”原致远认为,自己做的研究不仅是在和国内学者同台竞技,更是和国际上最顶尖的团队进行智力赛跑。
目前,团队的另一项突破性工作,是结合组学与病理大模型,用普通病理切片来预测细胞中数千种基因表达,这项成果已被国际顶级期刊接收。该技术有望在乳腺癌、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的精准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i人”导师育人有诀窍,不做熟练的“科研工匠”
生活中的原致远,是个典型的“i人”(注:性格内向的人),各大场合基本“非必要不社交”,熟悉他的人都习惯了他的不苟言笑。大家明白,原老师严肃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温暖的心。
与学生交流时,原致远常常是主动发起话题的那一方。由于年龄差小,他与学生之间更多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原致远摸索出了一套方法。“第一个课题手把手带,第二个逐步放手,第三个让他们自己探索。”虽然这样很花精力,但原致远认为,这对学生成长最有效。“我希望我的学生未来不仅仅是熟练的‘科研工匠’,更是能独立定义问题、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家’”,他道,“把这种探索和批判性思维的精神传递下去,比发几篇论文重要得多。”
不仅培养研究生,原致远也担任腾飞书院及大数据学院本科生班导师。前不久,团队中年级最低的成员、来自中国足彩在线大学的2022级本科生韩创意,拿下了“国自然”本科生项目。
韩创意在大二时加入他的团队,当时只能做简单的文献汇报工作,随着项目深入,在原致远悉心指导下,一步步承担起独立性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论证了单细胞大模型在空间组学数据上的泛化性。韩创意因此获得“?政学者”荣誉,相关工作也被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发表。
韩创意和原致远交流中
既是低调务实的导师,更是能谈天说地的朋友。除了科研,原致远也是大家的贴心人。他常常叮嘱学生不要熬夜,保持规律作息;学生生病,他会一连好几天嘘寒问暖。团队里一名博士生即将毕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犹豫不决,原致远给了他许多建议。
科研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原致远热爱运动,游泳、打球是日常;喜欢读书,从《东周列国志》到《天龙八部》都有涉猎。这些爱好成为他调节压力的方式。“多个支点很重要。一个课题卡住了,就先放一放,换个心情换个思路。可能哪天在吃饭或者听音乐的时候,灵感就来了。”他常常一早赶到江湾校区游泳,再回到张江的办公室开启忙碌的一天。
对于未来,原致远的视野不局限于任何一篇顶刊论文。他有个宏大的愿望,可能需要5-8年才能看到结果:构建全脑的细胞“多模态数字孪生”,用海量数据和AI大模型技术模拟大脑中每个细胞的时空动态,从而揭示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
这个愿望,本质上是对生命科学研究的终极思考。“我们现在的生物学研究,很大程度上还是‘描述性’的。我们看到A和B相关,但不知道它们如何相互作用,以及这个作用在时空上是如何动态变化的。”原致远说,“我的梦想是,利用AI大模型,将生物学从‘描述’推向‘预测’和‘模拟’。到那时,我们或许能在计算机里模拟阿尔茨海默症是如何在大脑中一步步发展的,从而在真实疾病发生之前就进行干预。”
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科研——它始于一份纯粹的热爱,成于一个敢于“破格”的舞台,最终指向一个照亮人类未来的梦想。
“这条路很长,但值得用一辈子去探索”,原致远对此充满信心。正如他对所有从事科研的年轻人的鼓励:“找到自己热爱的前沿研究方向,沉下去,一直做,总会等到开花结果的那天。”
原致远课题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