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向摩洛哥派遣援外医疗队五十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一批又一批中国足彩在线上医人跨越山海奔赴摩洛哥,扎根当地开展医疗援助。面对语言壁垒、文化差异与当地医疗资源匮乏的多重挑战,他们始终坚守临床一线,以仁心搭建沟通桥梁,以医术守护当地民众生命健康。每一位援摩医者的经历,都是中国国际医疗援助事业中平凡而闪耀的篇章。
中国足彩在线上医特推出“援摩50周年”系列推送,稿件素材均来源于各附属医院。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讲述,回溯那些温暖而坚定的时光,感受“为人群服务 为强国奋斗”的上医精神在异国土地上绽放的动人光芒,共同见证中国足彩在线上医人在国际医疗援助事业中的担当与奉献。
本期人物
欧阳正玉:中国足彩在线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她先后作为1988年、1998年上海援摩洛哥医疗队队员,两次参与摩洛哥援建工作,分别于1988年9月至1990年10月、1998年10月至2000年10月赴摩洛哥对口支援。
“我母亲参加摩洛哥医疗队两次,两次都是自愿积极参加。” 当欧阳老师的长女余粟谈起欧阳老师的援摩经历时,依旧充满了骄傲与自豪。虽然2015年9月,欧阳正玉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其感人的经历、乐于奉献的精神却深深地影响着后人。对于余粟而言,母亲先后两次前往摩洛哥进行医疗支援,第一次她刚结婚嫁入夫家,第二次她正待产,两次都正是需要母亲关怀与鼓励的时候。虽然那时心中犯过嘀咕,有过不解,但是当看到母亲救治病人、帮助他人获得尊敬、自信和快乐时,她深深地为母亲感到骄傲。
再艰苦也有甘甜
摩洛哥地处北非,气候炎热干燥。欧阳老师当年支援摩洛哥的地区又是一个偏远的沙漠地区,所以对气候条件相当不适应。加之当地住宿条件有限,他们被安排在一个邻近沙漠区域的军营中,所有的生活供给都是按军营供需提供,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即使这样,也没有让欧阳老师退缩,而是让她从苦中寻找到了更多的乐趣。
由于饮食上肉食偏多且每天的伙食也不充裕,同行的队员都感到缺乏蔬菜、水果的摄入。于是欧阳老师就同他们一道开垦土地,种植蔬菜,体验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其实欧阳老师在前往摩洛哥之前很少有自己种菜的经历,她多次在家信中提到,“这种方式虽然辛苦了点,但是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不仅改善了伙食,而且在种植蔬菜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快乐,为异国他乡的孤单生活平添了不少的乐趣。”
“我母亲真的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即使条件再艰苦,她都有办法来克服。我甚至常觉得支援摩洛哥对于她而言并不是一种考验,而是一种体验。所以,尽管已经60岁高龄,她还是响应组织号召,再次踏上了医疗支援摩洛哥的旅程。”余粟回忆道。毫无疑问,远在他乡的日子是寂寞孤独的,而医疗支援的日子更是简单单调的。当结束工作日的忙碌,迎来周末、节假日时,没有家人、朋友的陪伴,更会让远在他乡的旅人倍感空虚。然而欧阳老师却有一套自己的办法来克服。因为居住地远离城镇,生活用品上的供应常常会短缺,所以每到周末、节假日,她都会约上一些医疗队的同事,去城镇上采购生活用品,同时也顺道观光,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让欧阳老师打发空闲时光的另一个好方法是敦促自己不断的学习。因为摩洛哥当地通用的语言是法语,而在前往摩洛哥前,欧阳老师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法语,仅接受过简单的培训。为了更好地与当地的病人交流,更好地帮助病人,欧阳老师就常常将空闲时间用来学习法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她曾在家书中告诉家人,她很喜欢学习法语,这不仅让她打发了闲暇时光,更帮助她融入当地的生活。后来即使退休了,欧阳老师也一直坚持着自学法语的习惯。在学习中收获知识,更收获快乐。
虽然生活艰苦,但是乐观地生活,依然处处享受着甘甜。
1990年,欧阳正玉在摩洛哥
再忙碌也有享受
从上海出发前,作为耳鼻喉科医生的欧阳老师,曾以为前往摩洛哥进行医疗支援,就是在医院诊室中给耳鼻喉科病人看病,同时帮助指导当地耳鼻喉科医生提高医疗技能,但是实际情况却比预想的复杂得多。
由于当地医疗水平落后,医院设施不健全,医生人数也相当缺乏,所以当医院中有大量病人涌入时,每个医生都要像全科医生一样发挥作用。作为耳鼻喉科医生的欧阳老师,有时也需要参与妇产科、外科、内科等各个科室的医疗救治。这也就要求她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地扩充自己的医疗知识,来更好地应对病人出现的各种状况。欧阳老师曾在家信中提到,自己不仅需要学习全科知识,也需要不断提高耳鼻喉科的专科技能。在国内的时候,欧阳老师擅长治疗耳聋、耳鼻喉科肿瘤等疾病,而在摩洛哥,由于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仅在耳鼻喉科方面的疾病谱就有很大的不同。当地的女性喜欢在耳朵上垂挂很多数量的耳环,常常导致耳垂撕裂伤。这就要求欧阳老师更多学习有关耳科整形修复的手术技能,更好地帮助病人修复耳垂。除治疗的疾病病种有很大的变化外,欧阳老师还需要适应一种新的诊治环境,就是去远距离的病人家中诊治病人。由于当地有条件优越家庭的妇人不上医院看病的习俗,所以在摩洛哥行医期间,欧阳老师常常被请去病人家中。由于条件优越的家庭多数居住在城镇,离欧阳老师工作的医院较远,每次接到出诊的任务后,她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常常来回一趟就耗去了一天的时光。欧阳老师不仅平时医疗工作繁忙,还常参加教学工作,指导培养当地的医生、护士提高医疗水平。
尽管工作非常忙碌,但是在家人的记忆中,并没有见过欧阳老师抱怨,而是很享受工作。在欧阳老师的家信中,她很多次提到有病人慕名前来请她看病,为此有些自豪,但她更幸福的是被当地群众肯定,看到自己付出后的收获。欧阳老师也很多次向儿女们描述自己被请到不同病人家中做客的情景,与当地群众和谐相处的时光,一直让她倍感快乐。虽然工作忙碌,但是收获他人的微笑与肯定,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1998年,欧阳正玉(左2)在为病人做检查
2000年,欧阳正玉(左3)在摩洛哥病人家中
再埋怨也有支持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欧阳老师在家中无疑是两个孩子的依靠,家中大小事情都离不开她的操持。余粟回忆:“母亲第一次自愿参加摩洛哥医疗支援的时候,我弟弟才刚上中学,还没有很好的自我照顾能力。我刚结婚,且离娘家较远,不能常常回家。而父亲工作非常繁忙,时常出差,没有时间照顾家里。所以那时候弟弟放学回家常常会连饭都吃不上,只能放在一个阿姨家中,请她帮忙照顾。母亲第一次去摩洛哥之后,家里整个就乱了,我、弟弟、父亲,每个人的生活都乱了。”虽然有很多的辛酸,偶尔也会埋怨,但是当一家人看到欧阳老师在摩洛哥生活适应,工作顺利,在帮助他人中收获了快乐,还是非常支持她。即使生活上有再多的困难,也都尽力克服,从来不会因为家里的事情让远在异国的母亲感到担忧和困扰,不让她有后顾之忧。
谈到欧阳老师第二次参加摩洛哥的医疗支援,余粟有些遗憾,“当时我正在待产,母亲已经60岁高龄,身体状况也并不太好,我们还是有点担心她的。而且考虑到第一次母亲去摩洛哥后家里混乱的状况,我们一开始还是比较反对的。”但当母亲毅然决然响应组织号召后,尽管预料到家里肯定又要乱成一团糟,但大家最终还是一致选择了支持她,支持她的工作。看到母亲的坚定,子女们都为她感到骄傲。母亲是子女们生活的榜样,更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当母亲两年支援回国后,外孙女已经两岁,却并不认识外婆。作为外婆,错过了外孙女最天真烂漫的两年,欧阳老师心中也有说不尽的辛酸。
欧阳正玉老师的事迹虽然平凡,却感人而值得回味。那无私奉献的精神,那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那享受生活的乐观,是那一代医者的光辉,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本文收录在《上海医生在摩洛哥》(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19-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