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书,读杂书,享受阅读过程的思考价值

作者:姚舟怡、李斯嘉摄影:李玲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25-11-09

走进赵东元的办公室,“造孔之人”四字书法作品“扑面”而来——横竖撇捺、挥洒自如,他在介孔材料领域的半生探索,就这样高度凝练成简单又不简单的四个字。

到达了高峰的人,看到的风景与别人总是不同的。高峰之上是什么?是无限风光?是倦怠?还是面对永恒星空继续升腾起的全新追问?

追问——这是赵东元的选择,他的书架上有大量关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的书籍。他正在读的是北宋哲学家邵雍的《渔樵问对》。

如今他自言是个杂家,什么书都读。

“真正的学习是源于内在的需求”

他说常常会想:“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诞生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科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有了这些疑问,就会主动找相关的书来读,不管是北宋理学,还是西方科学家的传记,都成了探寻答案的线索。

在《渔樵问对》中,他发现邵雍对人生哲学、对渔夫和樵夫的对话写得很深,但对自然没有产生定量的东西。

他喜欢读科学史或科学哲学,比如彭加勒(Henri Poincaré)的《科学与方法》。年轻时的学习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灌输式的教育,让人不过脑、不过心。

但有了几十年的科研实践和人生阅历之后,再回过头去读这些经典,感受就完全不同了。会发现,那些曾经在实践中模糊感受到的规律和方法,被哲学家们清晰地总结了出来。

所以,真正的学习不是强迫的,而是源于内在的需求。就像他建议一些搞教学的同事读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的《大学的理念》, 带着“大学该是什么样”“教育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去读,就觉得字字珠玑,甚至像看小说一样过瘾。

他习惯做读书笔记,用荧光笔划下精彩或受启发的段落,整理成电子版,再稿读一遍,反复咀嚼,印象就特别深刻。

因为这是一个加深理解、与作者进行思想碰撞的过程。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不断质疑”

阅读有助于人们形成一个更客观、更谦逊的世界观。

比如我们常说的“阿拉伯数字”,一读科学史才发现,它其实起源于印度。再比如勾股定理,其实古巴比伦就有类似发现,“勾三股四弦五”是特例,而毕达哥拉斯是用几何方法给出了普适性证明。

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不断质疑,才能发展。所以,好的科学家肯定是有批判性的,不批判,就不可能成为好科学家。

科学的本质就是发展,发展的动力就源于对现有认知体系的“不满足”和“质疑”,不然就是停滞。一个好的科学家会不断寻找现有理论的边界和不足,试图去突破它。无论是拉瓦锡(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推翻燃素说,还是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挑战牛顿的绝对时空观,都是从批判开始的。这种批判是一种严谨的、基于逻辑和实证的思考习惯。

“多读关于思想和方法的书”

读书不必要书单,每个人的兴趣和时间都不同。最重要的是,要带着问题去读,并在阅读中持续思考。养成思考的习惯,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我一直认为,好的学生是“悟”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创新的道路都是相通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想、去问、去思辨。

我喜欢读科学史是能以史为鉴,至少理解三件事。

第一,看见科学的脉络。科学知识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建立在前人思想的肩膀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不是“从0到1”的灵光一现。比如谈到狭义相对论,就不能不提彭加勒和洛伦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的奠基性工作。

第二,掌握科学的方法。通过阅读伽利略(Galileo di Vincenzo Bonaulti de Galilei)、拉瓦锡等科学巨匠的原始思考,能真切地看到他们是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逻辑论证的。这种方法论的训练,远比记忆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

第三,培养批判性思维。科学的精神内核就是质疑,总要找到现有理论的边界和不足,才能推动科学进步。好的科学家必然是优秀的批判者。

伟大的思想往往是相通的。在近代以前,所谓的“科学家”大多是哲学家,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是整体性的。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只是近一两百年的事。所以你看那些大师,比如彭加勒,他既是数学家,也是物理学家、哲学家,这种跨领域的视野让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创新是非常难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一样。关键在要有能力去思考,去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而这种能力,很多时候就来自于广博的知识和跨学科的视野。

人工智能是不可抗拒的浪潮,要去学习它、顺应它、借助它。AI可以帮我们处理海量数据,但思想、方法和思辨的过程是无法替代的。

今天读古希腊哲学,不是为了遵守两千多年前的教条,而是为了学习那种思辨的精神。同理,读科学史,重点是理解科学家们“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个过程的价值远超结论本身。

所以,即使在AI时代,我依然鼓励年轻人多读关于思想和方法的书。人的智能还需要不断发展。读书,尤其是读那些能激发思考的经典,永远是提升自身智慧的最重要途径。只要我们还在思考,还在对世界发问,我们作为人类的主体性就不会被改变。

 实习记者 姚舟怡

 本报记者 李斯嘉

   本报记者 李 玲摄

1365中国足彩在线-7_输出PDF.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中国足彩在线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