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以此身长报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10月20日在中共一大纪念馆隆重开幕。展览以科技考古为载体,以微观叙事为脉络,通过362件珍贵展品与创新展陈,再现抗战英烈的生命轨迹,诠释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展览围绕发生在山西方山、河北肃宁、安徽全椒的三个抗战故事展开叙事脉络,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彰显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三个抗战故事
在山西吕梁南村的北川河谷之中,49具烈士的遗骸重见天日。遗骨上清晰的弹痕、严重的感染痕迹与简陋手术留下的截肢断面,无声地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惨烈、条件的艰苦和牺牲的悲壮。如今,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这些曾经的无名英雄终于得以确认身份。尘封的历史因科技而重现光芒,因寻亲而得以完整。
在一楼展厅,通过沙盘模型等比例复原南村烈士墓发掘场景,辅以精确投影、幻影成像、3D打印等前沿技术,见证烈士事迹重见天日的震撼过程。
2022年,崔玉岐带着祖母生前的泪水和父亲未了的心愿,只身前往山西吕梁方山县峪口镇南村,寻找那位从未谋面却一直活在家族记忆中的三叔——崔海治烈士。最终,南村烈士墓编号M19的烈士被确认为崔玉岐的三叔崔海治,历经八十余载,崔海治终于和家人“团聚”。
崔海治参军后的事迹,在李中林烈士的长诗《战士》中重见天日。诗中详细讲述了崔海治在抗日战场上从一个屡“开小差”的问题新兵,一路蜕变为坚强革命战士的成长故事。
通过“南村烈士体质档案”互动系统,观众得以“触摸”43位烈士的生命历程,感受那段烽火岁月的历史温度。
1942的河北雪村,见证了中国抗战史上悲壮的一页,见证了日军的暴行和罪恶,也见证了八路军广大指战员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中,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司令员和政委牺牲,数百名战士与村民血洒田野。
战斗结束后,乡亲们并没有把烈士就地掩埋,而是集中起来进行了装殓:他们从家里拆下门板,让烈士的遗体躺在门板上,最后门板不够了,又拿来苇席。80多年过去,苇席和门板都化作了泥土,门板上的铁钉却留在泥土里,简单捡拾了一下,就有30多斤。这片曾经被鲜血浸染的大地陆续出土了大量烈士遗骸、战场遗物,这些跨越几十个春秋的物证,将永远铭刻在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
时至今日,在安徽全椒县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当地村民仍默默守护着八十年前为抗战牺牲的新四军烈士墓。这是一场跨越世纪的守望,一段军民同心、生死与共的深情延续。2023年11月,安徽全椒县刘兴村罹患癌症的老村书记万传贤在弥留之际,用颤抖的手写下《关于新四军墓的情况反映》。信中,1940年那场惨烈战斗历历在目:胡家门前血流遍地,伤员满地,一位身骑白马的年轻营长冲锋后,只见马回,不见人归。
中国足彩在线前后,全椒县刘兴村面临拆迁,万传贤担心施工对烈士墓造成破坏,在一块木牌上写下“新四军烈士墓里有四位首长持告情况”立在墓前,镌刻了当地百姓跨越生死的守护。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籍青年学生徐立立毅然弃笔从戎,奔赴战场。1942年,他随部队转战至安徽全椒县马厂镇,借宿在当地村民江爱翠家中。22岁的徐立立与战士们亲如家人。现年95岁的江爱翠至今清晰记得:徐立立将自己的好枪让给战友,自己使用坏枪。然而,一次擦拭枪支时,战友的枪不慎走火,徐立立不幸牺牲。部队将刻有其籍贯、年龄的木牌放入棺内,发誓“胜利后带他回家”。部队北上后,江爱翠一家郑重接下了守护徐立立墓的重任。这一守,便是八十余载。
展览特色
在展览结尾的沉浸式致敬空间,策展人以全椒当地的栗子树为设计参考,通过“生命之树”与数字警示,传递精神不灭的展览主题。 “生命之树”下方的黄土分别来自山西方山、河北肃宁、安徽全椒。这三块热土上,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牺牲,已化作我们脚下的沃土。
展览从科技考古和微观叙事双重视角切入,以烈士的鲜活的故事为主,出土文物为辅,通过讲述科技考古如何在烈士遗骸研究中发挥作用,既传播红色文化、又体现科学精神。
“可能观众会发现,这个展览非常不一样地方是,我们选择了一个非常小的切口去讲述三个故事,以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去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在策展人、中共一大纪念馆陈列研究部馆员渠雨桐看来,通过科技考古技术可以让历史变得更加有深度,而历史也让技术变得更有温度。“两者结合让伟大抗战精神在当下的传承得到更具体的呈现。”
渠雨桐提到的科技考古技术,来自学校分子考古实验室。此次展览即为该实验室前沿学术成果系统运用于历史展示,也是对团队十年跋涉之路的一次沉淀。通过前沿科技,观众得以解码科技背后的原理与意义……
展出日期为10月20日-12月21日,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9:00-17:00(16:30停止入场),参观免费免预约。
本报记者 李斯嘉
通讯员 渠雨桐





